一、清朝服装 之 男子服装
2、君臣官服
1)朝服
朝服是最隆重的礼服,为大典及重要祭典时所穿用。
皇帝朝服的纹样主要以龙纹和传统十二章纹样为主。
朝服颜色依次有明黄、蓝、红、月白4种,其中明黄为等级最高的颜色。
朝袍为上衣下裳,分裁而合缝,箭袖、大襟,肩配披领,腰间以方形腰包为饰,保留了满族服饰习惯。
2)吉服
吉服是比朝服低一等级的礼服。清朝皇帝的吉服袍,即俗话说的“龙袍”。
一般在吉庆典礼、宴会和朝见臣属时穿用。
吉服由吉冠、吉袍、吉带、朝珠和靴组成。
龙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大襟、箭袖、开四衩,以明黄、金黄等亮黄色为主色,领和袖口用石青色为辅色。龙袍上共绣金龙9条,前后都可看到5条团龙,即“九五之数”,寓意“九五至尊”。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之外,还有“山河永固”“万世升平”的寓意。
3)常服
常服是非正式场合或一般性正式场合穿的服装。
皇帝常服为衣褂式,圆领、对襟、袖口平、左右开衩,穿在袍外。
常服多选用单色织花颜色,常见为石青色,常服袍的面料、颜色、花纹不像吉服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可以随皇帝的喜好而选用。
面料多为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常服的图案花纹虽然无严格的规定,但是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如团龙、团寿、团鹤、蝙蝠、盘肠等,寓意万事如意、团圆和美、福寿绵长。
清代皇帝常服大多是江宁、苏州、杭州的织造所生产,质地精细、纹饰规则。
4)蟒袍
蟒袍是官员的礼服,来源于明朝,清朝又称“花衣”。
皇帝穿龙袍,群臣穿蟒袍。
蟒纹与龙纹有些相似,为了与龙袍区别,蟒纹为少了一爪的龙纹,俗称“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不同级别的官员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蟒袍款式与龙袍相似,圆领、大襟、右衽、袍长及足,多用石青、蓝色、紫色,周身以金、银线及彩色线刺绣纹样。在蟒袍的下摆处还要绣上斜向的海水江座、福山寿海等图案。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之专用纹饰。江崖,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
“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5)补服
补服也叫“补褂”,是清朝官服中重要的一种形制。
补服无领、对襟,袖端平,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衣长比袍略短。补子比明朝(40厘米)略小,约为3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穿着的场所和时间较多。
官员的补服多为石青色。补子图案是区分官职的主要标志,清朝补服与明朝补服图案略有差别。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