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老城)。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清”。清朝自入关后,历经10位皇帝,享国268年。
清朝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满人的服装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相径庭。清朝建立后,为了统治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相关法令非常严厉,如穿明朝服饰者,要遭到杀戮。
1645年6月,清廷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成为剃发易服的法令宣传,遭到了各地特别是江南广大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为缓和民族矛盾,稳定政局,清朝廷接纳了明遗臣金之俊提出的“十从十不从”的建议。从此以后,大部分男子都剃发为旗人发式,而南方和北方山区乡村的女子服饰仍以明朝服饰为主。
清朝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朝,并参照中原古礼制的传统,其冠服体系周详严整,尤其是官员补子服上的纹饰品章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衣冠文化,其形制也多仿明朝汉官服饰。明朝发明的补子,沿用至清代,只在形式上稍微有些区别。
在民族特色方面,满族官服中的马蹄袖、小马褂、马甲是清朝官服的一大特色。明朝的乌纱帽换成了顶戴花翎,官员的行袍、行裳、马褂、坎肩、补服,佩戴的朝珠、荷包香囊等也尽显时代民族特色。
清朝服饰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近世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一、清朝服装 之 男子服装
1、男子首服
1)皇帝朝冠
清朝改冠制,礼帽分两种:
一种是皇帝夏朝冠,呈圆锥状、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制成,外面包裹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口上镶织金边饰,冠檐前缀“金佛”,后缀“舍林”、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的“舍林”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的金宝顶;
另一种是冬朝冠,呈卷檐式,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紫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冠顶加饰镂空金座并镶嵌宝珠等。
2)官帽
官帽分两种,有凉帽和暖帽。
官帽讲究“顶饰”与“羽饰”。早在清兵入关前,帽上只有顶戴而无花翎,入关后,加上花翎,“顶戴花翎”象征官员的完整“功名”。
凉帽无檐,形如斗笠,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chē qú] ,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有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暖帽为圆形,材料有皮制,也有用呢、缎或布制的,颜色以照色为主。
皮毛材料的暖帽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皮。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官员顶珠与上述的凉帽相同。摘掉顶藏花翎是被免官的象征。
3)便帽
清朝男子戴巾者少,戴帽者多,而且多戴便帽,俗称“瓜皮帽”。
瓜皮帽是创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的一种男式帽子(见前文“29-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七)明朝服装(3)”),也叫六合一统帽。
帽子分成六瓣,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无檐、窄檐或包有装饰窄边,多用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作。顶上饰有各种颜色和材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叫“帽准”,以辨别前后。
皇帝便帽的帽准为金、玉所饰,后面垂有红色穗带。
上图为清朝光绪皇帝的便帽,帽上纹样用珊瑚米珠钉缀和刺绣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