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与宋并存的政权有辽、金、西夏、吐蕃、蒙古汗等国。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都生活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他们同汉族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较多交流,在衣冠服饰上互为借鉴,又各具鲜明特点。
一、辽契丹族服装
辽(907-1125年),也称辽国、大辽、契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
契丹男女喜好戴耳环、耳坠等饰物,较少戴头巾。少女也髡[kūn]发,嫁后留发梳髻,妇女面妆流行以黄色涂面,额间系丝带。
1、契丹族男子服装
1)男子首服
(1)巾帽:
辽代对佩巾的限制十分严格,除王室贵族外,普通契丹人需要缴纳重金方可佩带幅巾,所以戴巾帽者较少。
辽墓壁画中大多是髡[kūn] 发露顶的人物形象,凡壁画中扎裹巾幞头的侍仆者多为汉人。
《契丹国志》记载:“契丹富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并给契丹名目,谓之舍利。”
辽代契丹贵族冠式以金冠为主。金冠分两类:一类是“金文金冠”,为皇帝所专用;另一类是“鎏金银冠”,为契丹贵族臣僚所用。还有一种叫金花毡冠,也是辽代上层贵族所用冠。
纱冠与无饰毡冠是契丹人夏季戴的一种凉帽,也为契丹上层官贵或富人所用。无附饰的毡冠又称“毡笠”,为契丹庶民所用,也是契丹人最常用的冠式。相邻的北宋地区也有流行,以致宋庭曾颁诏禁用。
(2)髡[kūn] 发:
髡发指剃发,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垂下。髡发是契丹人的特色标志。
男子髡发样式有十几种,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呃~,这个...只能说我欣赏不来啊~~又或者是,契丹人脱发严重,索性把它剃了~?)
(3)剃须:
契丹成年男子不仅髡发,而且还流行剃须或剪须。
契丹男子很少有蓄长须的,剪须成三绺小胡须,或八字须,还有一种是只在鼻下嘴上之间,蓄一撮短须。
契丹人只保留短小胡须的做法,也明显有别于中原人以长髯为美的传统文化习俗。
2)男子服装
(1)官服两制
辽代契丹人称本族服饰为“北班服装”,也叫国服;称汉族样式的服饰为“南班服装”。
南班服装受汉服影响大,但也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点,如使用蹀躞带,上有套环,可佩挂随身应用的物件。
辽代参考汉制,制定本民族的“衣冠之制”,分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田猎服等。
冬季契丹君臣大多喜欢穿貂裘。
皇帝穿最名贵的是“银貂裘衣”,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
契丹族以祭山为大礼,大祀时皇帝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佩鱼袋、带犀玉刀,足着乌皮靴。
田猎时戴幅巾,穿戎装,腰上有捍腰带。臣僚戴毡冠,饰金花,加珠玉翠毛。也有戴纱冠的,类似汉族乌纱帽。高龄老臣,一般服锦袍、金带。三品官以上戴的是进贤冠,三梁,加宝饰;五品官以上,其冠二梁,加金饰;九品官以上,其冠一梁,无饰。
(2)契丹男子长袍
辽契丹男子袍服的特点是:圆领、窄身窄袖,开襟左衽、无缘饰、疙瘩襻扣,衣长膝盖下,露出皮靴;袍带于胸前系结,下垂至膝;袍身采用后开禊于臀下,开禊处在平时是用扣子扣住的,只有在骑马时解开,将袍襟搭盖于双腿之上,护腿防寒;裤子在袍内,裤腿塞在靴中,袍内穿衫袄。
辽袍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
(3)裘衣
辽契丹裘皮衣服分两种:一种是带毛的裘皮;另一种是不带毛的板皮衣。前者为贵族使用,后者百姓多使用。
(4)戎服
契丹人以骑兵骁勇善战而著称。辽代戎服具有便于骑射的特点。战衣有金镀铁甲、银镀铁甲、貂帽貂裘甲。
辽代精锐骑兵是鹞军,遇到军情时吹起号角招之即来。士兵身披铁甲,犹如鹞鹰般迅捷。调动兵马则用银牌,上刻契丹“宣速”两字,使者执牌奔马,日行数百里。人们见牌犹如契丹主亲临。持牌者在索取财物时无人敢违抗,这些持牌者被称为“银牌天使”。
(5)男子民服
男子冬季多穿貂袄、羊皮或狐皮外衣,足着乌皮靴以求保暖。平时则着圆领开骻契丹袍。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