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最好看的电影,结局往往是悲哀的,但那悲哀不是流泪或者嚎啕,只是无奈,加上一些些茫然。”看过林清玄的这句话后,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愣愣地坐在影院里,不知道主角该何去何从,不知道他们未来会怎样。看似迷茫又无奈的,是他的生活,或许也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生活。
电影讲述了曾经在曼彻斯特海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男主角李,因为自己的疏忽引起家中大火,在火灾中,他失去了三个子女,她的前妻兰迪亦无法承受悲伤而弃他离去。万念俱灰的他来到了波士顿开始了他颓废压抑的修理工生活。然而,在得知哥哥乔伊去世的消息后,他不得不再次回到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帕特里克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而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留下与离开对于李和帕特里克来说都难抉择。于是冬日海边的曼彻斯特,细碎的琐事组成了他阴暗又无奈的生活。
电影用插叙的方式将李人生的苦难一点一点抖落出来,起初,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对一切毫不关心、每日生活毫无起色的公寓修理工李,我们对他麻木的生活态度感到不解。而之后医院的一通电话将他带回那曾经也有温暖的阳光、波光粼粼的海面、欢声笑语的家庭的曼彻斯特海边。而后,电影才慢慢交代了李在这里的生活。
当我们看到一场大火将李的家烧成废墟,也将他曾经的美好生活烧成云烟飘散,我们终于明白了电影开头那个的修理工麻木漠然生活的缘由。曼彻斯特的冬天,寒风呼啸,整部电影的氛围也都沉闷阴郁,没有大起大落,一切灰暗的日子都丧气得理所当然一样。即使失去了兄弟,李也没有巨大的情绪起伏。
因为李始终是沉闷压抑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李在经历了那些不幸后,如何像盐池变白水一般,让自己的情绪从浓烈变为无息。虽然他会去酒吧喝酒,会与别人打架,也一度像其他失意者一样,一拳砸在玻璃窗上,但那个时候,他的拳头就像砸在了柔软的棉花上一样,毫无力量可言,在强大的生活面前,他无计可施的。唯有兰迪在火场失去儿女,崩溃的大喊大叫时,才像初生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般,成为了电影的唯一释放点,成为阴郁生活的唯一一个宣泄出口。
电影被琐碎的糟糕事填充得绵长,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越发感觉,生活是拳头,而这个男人才是棉花。他似乎能将自己的生活调至静音,任外面再大的争吵声,也影响不到他给自己划定的漠然的圈子。曼彻斯特留下的是他的伤心旧事,他便封存记忆,离开这里,命运又一次将他扯回原点,回到曼彻斯特后,照顾乔伊不那么省心的儿子,甚至与前妻重逢,相逢后,再婚的兰迪推着婴儿车,她似乎还难以释怀,想要对李说很多的话,但李却不再想和他聊过去了。这个男人似乎拥有无限韧劲,任生活摧残,他一样可以在冬日寒冷的曼彻斯特的海边,与过去作别。
这可能就是海明威说得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打到,但不可以被打败。而李,就是那种逆境中的不败之人。
木心大师说:“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快乐流过,悲伤流过,之后又有新的快乐、新的悲伤流过,周而复始,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也没有什么是流不过去的。
电影看似放大了人们生活的苦难,而缩小了快乐的日子,实则有真实人生的缩影,也许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这样,重重苦难阻隔,像冬日刮着寒风的曼彻斯特,寒冷一日又一日,看不到阳光,没有新的希望。但一幕幕,李都是那么淡然,像随时等候苦难的光临一般,将所有的悲伤苦难全部收纳整理。
电影好像只是以一个外人,一个李的邻居或是一个亲戚的视角来交代事情的,我们只看到他失去至亲,我们看不到他是如何熬过那段悲痛的日子,我们不知道他怎样将往事封存。我们看到他再次与前妻相逢,云淡风轻地说着话,我们看不到他在妻子离去的日子里,怎样与自己和解,怎样安抚好自己。
最真实的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文/代酒;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