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到阅读后非常有收获的一本书 是:《先生》。 “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教育为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先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民国时代。深入阅读的人,会发现它也将这一时代“先生”的群像、个像,烛照分明。 2我们希望得到的大夏书系赠书是:《李泽厚话语》
他说康德的书看不懂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可能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再去读康德,读过几本基础教材后便可开始了。接着告诉我,现在没有基础,多说无用,先多看书,多思考,多提问题,不用着急。之后我又问了一些现在看来极其粗浅草率的问题,俞老师都一一悉心作答。
在不少教师看来,“教什么”并不是教师能左右的,而是编者早已确定的。事实上,编者只是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例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却很少反思自己所呈现的内容是否足够吸引学生。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建构真正适合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另一方面,“好的表达”除了需要技术手段,还要富有情感。《穹顶之下》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柴静赋予了内容深深的个人印记。公共话题的个人体验弥足珍贵。柴静以自己孩子的遭遇作为切入点和结尾,这份“代入感”使片子一下子有了温度。柴静坦言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不想这么活”。这种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言语让观众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有情感的母亲、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教师来说,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也只有这样“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穹顶之下》有一段独白:“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立场和态度,也十分贴切。
教研员评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讲得过多了。”然而,“柴静式教学”可以让我们重新反思讲授法。 一、讲授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保障讲授法效果的条件
其一,讲授者综合素养高。
其二,讲授内容具有共鸣感。讲授法的效果跟讲授的内容关系密切。
其四,案例丰富,取舍恰当。关于雾霾的资料很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不要的,需要慧眼剪辑与取舍。柴静用了很多鲜活而恰当的案例,建构了一种厚重
其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柴静使用的多媒体手段丰富多样,这可能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她可以跑到美国的洛杉矶,航拍这座摊大饼式的城市;她能使用形象的动漫讲解细小颗粒的微观世界;她还展示了深入现场暗访所拍的视频;她使用了多种电影剪辑技术来营造现场氛围……
演讲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心”说话,用“行”说话。所以,演讲者需要训练技巧,但更需要丰富思想,付诸行动。
其次,要学习讲话的技巧,如上课、演讲时如何开头?如何用鲜活的故事感染人?如何加强课堂的逻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训练,这些技艺应该是能够学会的。抓住一切机会开口,不要害羞,不要怕出丑。
最近阿保在做一件事:陆续约谈学生家长,并征得他们同意,做好记录。约谈家长本不稀奇,但她不是班主任,本不必如此费时费力,且谈话的主题也不是如何提高本学科成绩,而是询问学生学习以外的情况,以及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她这样做,不为“课题”,也不一定能形成“理论”,甚至都不一定能写成“论文”或“总结”。旁人看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傻事,但阿保这些年一直在做。我猜她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和实践,先改善自己所面对的这一片小气候,或许就能逐渐改变大气候。
她多次提醒我:“你的知识结构也有一定的问题。我不是按所谓名师的标准,而是按教育者的标准这么说。你必须有勇气反思自己的缺陷——知识、性格、思想,各个方面。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向外在,而忽略自身。必须懂得向自身寻找问题,向自身寻找力量,自己是起点,也是终点。朋友是重要的,但不能总是要我给你棒喝,你才能清醒一下。你得自己获得这个能力。”
这次我又买了不少书——贾平凹的《老生》,叶开的《语文是什么》,陈日亮的《救忘录》,还有两本《美国语文》。
单一现代性,还是多元现代性——以《统治史》的阅读作为思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