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人心”难求,从古自今亦是如此。古今中外,收买“人心”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收买人心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达到的效果有高有低,影响的范围可以大到一国,小到一家。
《战国策:齐策》中,就讲了两个和“人心”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冯谖和孟尝君的故事。冯谖当初投靠孟尝君,通过弹剑唱歌获得了上等宾客的待遇,还让孟尝君送食物赡养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的做法,是孟尝君收买了冯谖的“人心”。孟尝君的收买政策在后期得到了回报。当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要不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的回答非常随意:“先生看着家里少什么,就买点什么吧(视吾家所寡有者)。”
孟尝君回答的这么随意,也许根本是想让冯谖买点当时的“奇物”回来,因为他当时家里确实什么都不缺,就像后来冯谖所说的:“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珠宝堆积,狗马充满了畜圈,美女住满了后宫)。”既然孟尝君家里什么都不缺,冯谖在薛地烧了百姓欠孟尝君的债券,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
虽然当时孟尝君非常不乐意,但一年之后,当他被贬回薛地时,看到“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当地百姓扶老携幼,早已在路旁等候迎接孟尝君)”,才明白“人心”的重要性。
孟尝君通过赡养冯谖的母亲而得一人之心,冯谖通过焚烧债券,为孟尝君赢得了薛地百姓之心,由此可见“人心”影响之大。
第二个故事则是讲一国百姓之心。
《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中记载赵威后见到齐国的使臣,先问道:“齐国的收成如何,百姓过得如何,齐王身体如何(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这引起了齐使者的不满,他认为赵威后这种“先贱而后尊贵”的做法是不对的,而赵威后却不以为自己错了,赵威后认为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怎么可能过得好呢?如果百姓过得不好,又哪里来的国君呢(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赵威后不但提到了一国百姓的“人心”,还提到了为齐王安抚百姓“人心”的几个人“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齐国有一个叫钟离子的隐士,他现在还好吗?我听说这个人,有粮食的人,他给他们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也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齐国的百姓,为什么齐王至今不给他官职呢?叶阳子还好吗?他的为人处世,怜悯、抚恤鳏寡孤独,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在帮助齐王使百姓能够得到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为官成就功业呢)?”
由此可见,大到一国,小到一邑,如果不重视“人心”,都会基础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