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书架,翻到高四的时候来回翻看最多的一本书,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如今再翻出来看每句每段都是那么的熟悉。有些段落看到第一句的时候,后面的文字就亟不可待地噼里啪啦地跑出来要见我了。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的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许多美丽的灵魂在世上昙花一现,留下了诗和艺术的花瓣。”;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
这些句子当时并没有刻意去记,只是觉得写得很美,就一遍遍的反复去读。整个高四,我不知道这本书被我翻了多少遍,反正就是在学习累了的时候,拿出来,读上两页,它给不了我力量,却能神奇地使我不再害怕茫茫的黑夜。
记得当时买这本书时也是在书店犹豫了好几次,一次次进去书店抚摸着它的脊背,感觉到它是有温度的,慈祥的。当我决定把它带走的时候,那份喜悦让我忘记了为了它我忍饥挨饿的肚皮。
我对他爱不释手,大学后,我还不远千里把它带来杭州陪着我。感觉从未对一本书如此着迷过。
那个时候,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一方面是信息闭塞的小县城确实资源有限,中学时代可供支配的金钱也有限,另一方面紧张的学习生活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老师们恨不得把我们绑在书本里、试卷里,哪会给我们读“闲书”的时间。
我现在还有那个时候从各个文摘杂志里剪贴下来的文章的本子,里面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豆腐块,当然还有语文试卷里供阅读理解的文章。现在才知道“求知若渴”说的不就是那个时候的我吗?
现在,看着书架上满满的书本,兴趣早已烟消云散。Kindle、ipad里装了不下几百本的书籍,如今连翻都懒得翻了。难道是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忙了,知识获取也越来越方便了,所以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