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爱喝酒。
家里的酒瓶子常会摆满桌子底,虽然母亲总爱给卖掉一些。
景芝白干、郯城串香、兰陵大曲或是二曲,翻来覆去的,不过是这几个普通的牌子。
父亲爱喝酒,酒量其实并不大,差不多半斤吧。若是见他眼神迷离,走路打晃,那就是喝到劲儿了。
还记得那个夏夜,虫鸣蛙唱,不绝于耳。
村西头是一条小河,有好事者在河上建了道水闸,两个很大的水泥墩子相对而立。
父亲与村里几个好喝酒的坐在墩子上,围成一圈儿,中间是几个凉菜,两瓶酒,几个杯子。
他们边喝边聊,凉风习习,水气扑面,惬意得很。
记得有一个菜是猪耳朵,在一旁玩耍的我看得直流口水。
父亲见了。就喊我过去,夹给我一两片尝尝。
父亲的这次河边小酌,已是我回味童年生活的美好画面之一了。
02
有一段时间,父亲爱到村里的小店里去喝酒。
柜台上,放着一个黑亮的大瓷坛子,掀开盖来,酒香扑鼻。
店主人用端子舀出酒来,倒在黑碗里。酒肴往往很简单,一小块臭豆腐,一个青辣椒,一蒜、几根咸菜,甚至是一个盐粒子都可以把这碗酒哄进肚里。
有的酒鬼,一气喝完,走出店门,用手捂着嘴,恐怕跑了酒味,糟蹋了。
父亲虽不至于此,却也养成了去小店喝酒的习惯。
每到该喝酒的时间点儿,只要能脱开身,父亲就要去。
也许,这样喝酒有着独特的味道?
03
父亲在任村支书期间,总爱喝了酒去处理一些事情。
母亲总是反对父亲这样做,可是总也劝不住。
也许父亲有他的苦衷: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喝点酒,可以壮壮胆儿,可以蒙蒙脸儿,一些不好说的话也就能说出口了。
可是,正如母亲所言,你满身酒气地到人跟前,人家讨厌你这个样子,怎么会把你的话当回事呢?
我想,此时的父亲,一定是苦恼的。酒精暂时麻醉了他,可醒来后,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啊!
04
姐姐出事后,父亲更贪杯了。
逢年过节时,母亲总是伤心落泪;父亲则是闷头喝酒,然后就摇晃着出去了。
有时,他会到村东头姐姐的坟头上。半夜不归。
那段日子,父亲借酒浇愁,谁又能理解他心中的痛啊!
有一天晚上,父亲心情很不好,喝醉后又出去了。
母亲找了他一夜没找到。
天亮后,父亲自己回来了,嘟噎着,
“唉,我在南公路上睡了一夜,也没有一个行好的……”
母亲明白这话的意思:父亲是想让路上的车辆来结束他的生命,却无人成全他!
05
直到哥成家了,我工作了,父亲的心情才有些好转。
我不想让父亲去小店里喝酒,就常给他买捆儿啤酒,买点儿花生米。
母亲再给炒个菜,在小院子里摆一张木桌,几把小椅子,在凉水中浸了半天的啤酒,喝起来清爽可口。
父亲慢条斯理地说些家长里短,母亲在一旁不时地插几句话。
墙角的石榴花火红明艳,肥绿的叶子密密匝匝。常常就是这样,一直坐到星光闪闪。
但这样的日子沿过几年,父亲就病了,酒也戒了。
我和哥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却也无用。
几个月后,父亲就走了。
多少年来,每次上坟,我都不忘带上一瓶酒,将它倾洒在父亲坟前。
纸钱在燃烧着,酒也在燃烧着,却不知父亲此时能否喝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