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布袋和尚是以一個遊僧的形象出現,交待了他所處的環境。當然,我們從這兩句詩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還是比較舒朗開闊的,他對這個世界的姿態是無畏的向前的。他自由的行走於天地之間,因為他心中有佛,便可以將一切看得輕了。但“孤身”多少說明了他的孤獨寂寞,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的孤寂。
首先,他的“生活來源”是化緣,也就是那一個缽。不能小看這一個缽,這是承載了千家人的施捨的缽。正是有了這樣的一個缽,作者才敢“孤身萬里遊。”他以“一缽千家飯”直接開頭,並且一筆帶過,可以猜想對於曾幫助他的人他雖感激,但是又不把這樣的幫助看作是一種負擔。能夠有一顆平常心,也算是對於佛理的實踐,或者說這證明了布袋和尚的佛性。很多時候我們能夠背負別人的惡行,卻難以背負愛和善意,被愛捆綁給自己太多壓力。但其實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才能自己和愛自己的人更多空間和尊重。
而“孤身萬里遊”,讓我們有了無限的想像。旅途中可能會發生太多的事情,與太多的人或地方結緣。作者的“孤身萬里遊”也是一種修行,在塵世中的修行,磨練自己的心志,參悟佛道。讓他對世界足夠的瞭解,足夠的深入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發現禪意,修煉內心。尤其是你一個人的時候,更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還可以感受寂寞,享受獨處,自由的與世界對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在路上的行者,一個旅行的人,收穫必定不會少。他的心態和眼界自然也就不同。但同時,“孤”字也表現出了他的寂寞,他的孤獨不僅僅是是因為沒人陪伴,更是是精神上的孤單,世界上能夠理解他懂他的知己太少。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話鋒一轉,讓我們對作者的旅途的想像又變得不同。他所接觸的世界,能得他的青眼的人太少,大概在遊歷過程中也是體會了人間冷暖。對一些惡人惡行感到失望。可是作為一個行者的路還是要走下去,若無人可以問路,便去問問白雲。現實和
“青目”一詞表現了作者是個愛恨分明的和尚。只有面對他欣賞的人時,他才會以青眼看之。而不會因為旅途艱辛需要幫助,就改變自己的好惡,對不喜歡的人強顏歡笑。“睹人少”又表現出作者的眼界境界與俗人不同。不拘束在日常的瑣事生活裡,跟著自己的心性走出一條與別人不同的路來。
“問路白雲頭”作為詩的結尾,延展出一個新的世界。既打破了之前的頹喪孤獨,又為我們開闢出一片寬廣的世界,那裡有白雲藍天。好像一下子頓悟,放下了之前的壞情緒,找到了出路和方向。禪道就是如此的寬闊包容,雖然教化世人路途遙遠,雖然眼前形式不太樂觀,還是要有一顆前進的大無畏的心,向前堅定的走下去。
整體來看,這首詩寫出了一個遊僧的生活樣貌。他靠著托缽化緣生活,是否可以飽餐完全取決於“施主”,而這樣的關係也使得他們被動的接受,款待也好,冷眼也好。他們都要為了生活迎上去。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動盪,五代十國時期),他們每天承受生活的考驗和壓力,孤獨的行走在修行的路上。可能遭到他人的冷言冷遇,面對著社會的黑暗面。但是作為一個參禪之人,他亦是有自己信仰和方向,讓他能夠“哀而不傷”甚至超越放下。這也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那句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每個人都要經歷人生的痛苦,死亡。而這是誰都無法避免,不能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其次,我們也要能坦然的面對,為自己的心尋找一個方向。或是信仰或是理想,讓它來撫平生活的傷,為我們找一個出路和依靠,讓我們安心。無論處於什麼年代,尤其是戰亂的年代就更需要我們能有一個支柱支撐自己的身心。
這首詩就像是一個生活的縮影,我們從簡單到孤獨再到超越看開。這個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需要我們自己努力,也要靠機緣,和一顆夠博大夠寬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