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史同学大娘家妹妹在七年级,和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据说被打了。
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义愤填膺,在晚饭后,大半同学去七年级“讨回公道”——有气势汹汹说理的,有七嘴八舌吓人的,有一声不吱壮胆儿的,当然也有不怕事儿大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和息事宁人的劝说者。一时间七年级的小屋一片嘈杂,惹事儿的孩子一再道歉还是被女同学国回敬了一下,并扬言如果告诉老师和家长就怎样怎样——因为据说她打了史同学妹妹四下呢。
闹剧持续了20分钟,直到打上课铃,晚课老师进班才结束,期间门卫两次进班询问情况,都被告知没事儿,所以也没向学校领导反映;两个班好几十学生没有一个人向学校和老师通风报信;值班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问题。
事后,肇事同学的“壮举”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称赞,被打同学不敢和老师举报打算自认倒霉,还是其他同学忍不住和班主任老师说了实情。
各方立场
班主任老师调取监控录像,事件经过了解大概,就开始和各方沟通。
史同学:我老妹挨打,我去问她为啥打人,告诉她道歉,并把人哄好,我没错。
国同学:她打了史同学老妹,我和史同学关系好,就得伸张正义,以牙还牙。
被打同学:我已经道歉多次,女同学史也表示原谅了。
史同学家长:我家孩子到底打没打人?国同学凭啥打人家?她四肢不健全还是脑袋进水了?咋教育的?
史同学:同学们去声讨,尤其是国同学打人都是出于仗义。
国同学家长:老师严点儿管她,揍她也没事儿,孩子太不听话。
参与同学:我们没打人,就是看热闹去了。
处理方法
1、参与同学分别写下详细的参与过程并当时所作所为所听说见。
2、班主任老师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从法律、道德、纪律、伦理等角度分析危害和后果。
3、在询问挨打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参与同学分个人和集体两部分分别向七年级被打同学和全班同学道歉。
4、分小组义务去食堂刷盘子,每组一次。
反思
1、管理疏漏
门卫有监控,校园内有值班老师,因学生数少两个班学生很容易区分,八年级十多人去七年级教室,前后二十几分钟,居然没被发现或者及时制止。
2、教育缺失
1)法治意识淡泊
因所谓的仗义而出手,不计后果,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的意识。
2)冷漠,幸灾乐祸
看他人生命健康权受到危害,不仅不去举报或制止,反而当热闹看,甚至觉得热闹越大越好。
3)家长教育观点有偏颇
怕孩子吃亏就给孩子灌输挨欺负就还手的错误观点,遇到事儿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指责别人,给孩子树立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榜样。
4)班主任思想教育没有深入人心
班主任是道德与法治老师,如果教育到位,被学生认可,不会出现打人的侵权现象,不会出现围观打人的不正义现象,不会出现两班学生都不向学校领导报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现象。
后记
事情表面危害不太大,但也敲响了警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深入人心;在发现问题处理的时候,必须立场坚定,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只有他们真正意识到错误和危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