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课堂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课堂,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幸福感,学得轻松、快乐,并学有所得。阳光课堂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就要提高课堂效率,用科学方法把知识讲透、讲精,不会把压力放到课外。
一、阳光课堂是兴趣盎然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设计精彩有趣的导入,讲究授课艺术,教学语言要做到精炼、简洁、幽默、优美。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必须是热爱教学工作,用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感染、带动学生,这样才会让课堂趣味盎然,才会让课堂像阳光般五彩斑斓,令学生喜爱。
二、阳光课堂是重视学法指导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和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而学习更是贵在有一种好的方法来指导。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享用一辈子。”可见学法指导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且考虑下一步要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现在提倡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三、阳光课堂是洋溢信任与尊重的课堂。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阳光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四、阳光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儿童的天性是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要想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们还要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用语言去激励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并及时纠正;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五、阳光课堂是重视评价的课堂。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信,他们也不例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你读的很好!”到底好在哪里?评价很笼统,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学评价非常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