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是作为辅助《易经》的文章,所以又称为“十翼”。在这些文章中,夫子专门对易理、易例详细地加以解释。可以说,不读《易传》,就不明白《易经》到底要教导我们一些什么。所以夫子在评议《易经》时,特意把这些都揭示了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参解《易经》,以授弟子,便于后世之人都能明白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易经》。所以读易必然要涉及《传》。《易经》自象言可谓非常简单,自辞言也是十分省略。但学者想要通达其用法,如果舍弃最初求解于古经的《传》,就无法揣测其中的端倪。因为《易经》始于上古,为时至今已是十分久远。若以今日之文辞、习俗推断那个时期的表达和模式,岂非缘木求鱼?
上古时代文字尚未兴盛,虽然易之为象,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八卦,六十四卦已然陈列。但在当初也如同《河图》、《洛书》那样,仅仅不过是些点画而已。后来经过神农、轩辕一直到了尧舜,历经多代,于是就又有了诸多增益。到了文字创制以后,政教也更加完备明朗。于是就在易象之下,加上了一些推演之词以便彰显其义。因起初只是通过语言来流传,难以长久留存。其沿袭尽管采用了师徒授受的方式,而一旦出现了朝代的更迭就会有所遗忘。其施用固然有诸多成规,而如果变换了地方也会出现差异。以至于在夏商二代,竟然出现了各沿其所习,各本其所制的情况,通俗地讲就是各吹各号,各弹各调,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连山易》,《归藏易》。其取用既然各自有殊,那么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当然无法一致。直到文王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对古传之易又重新进行了演绎,就成为今天所传的《易经》。到了孔圣又因为担心后人对这些古易的同异有所疑虑,而忘其本来,于是详著其词,以便阐明其教。
可以这样说,夫子的《传》完全是为了传易为教而作。但是夫子的时代与文王的时代已经是大为不同,而夫子的《传》与文王的易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最先前的易,仅仅存有其象,而如今可以说是象辞兼备,经传同具。所以易道至于周代才算是真正得以昭著,到了夫子才算是真正确定为全经。夫子本着文周的创作之体,然后加以演绎,从而扩充其义;又对具体的卦象敷设文章,以便于明确《易经》所排列的次序;再通过陈列其图,以达到明变著用的目的,至此易才成为真正完备的易。这些都是有迹有象可以寻,有文有辞可以读,有图有画可以验,有变有化可以征。《易经》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奥秘幽深,晦涩不解,难以检验和查证,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同异莫辨的现象了。可以说易教确实成就于夫子,而易理也确实完备于《易传》。所以今天想要学习《易经》的人,必须首先要明白这一点,而后才可以继续前进,从而求得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