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孩子很委屈的跟我说了一件事儿,说家里来了个客人,客人家的孩子就相中了他妈妈给他刚买的新足球,跑过去对他妈说,阿姨,我想要这个足球。这个孩子就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他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妈妈,希望他能拒绝,结果他妈很爽快的就说,这个东西就送给你吧。这个孩子内心的怒火蹭了一下,烧了起来,立刻把足球夺了过来,不好,我为什么要给你?没想到她自己的妈妈,还继续补刀,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我回头再给你买一个不就行了吗?他既生气又委屈的说:不要!然后嘣的一声把门关上,回房间去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告诉孩子。孩子要谦让,不要太自私。要分享,似乎只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才会拥有最优良的品质。可是,这种被迫的无私和分享,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双赢的选择,通常是以牺牲自我的需求而结尾的。只会让孩子的自我边界被不断的侵犯,从而不会维护自身的利益,那么我们父母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在自私和无私这个问题上更好的去引导孩子?
第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让他自己有捍卫自己界限的能力。一个总是被父母侵犯界限的孩子呢,他的边界意识已经严重遭到破坏,以后就会有,经常有人侵犯它,它也会习以为常,而这个现象也会影响人的一生。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在中国,凡是强势的父母,家庭如果有三四个孩子,这个老大往往都是非常懦弱的老好人,在家庭中特别有牺牲精神,什么都为了别人,因为他要什么他总会说随便,当讲久了之后,别人真的把它随便,他又不开心,即使是不开心,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非常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样让他自己永远没有幸福感。像这样的孩子一生是很多父母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都是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所带给他一生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五岁的孩子抱着它的玩具熊,他两岁的妹妹,就非要玩,作为父母非要让她分享。所以这个孩子,就不被尊重物权,所以当一个孩子说这是我的,这时候,父母首先要学会先尊重她,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这个东西是一个公共的玩具,也要按先到先得的顺序,因为我们家,也有两个孩子。每次当哥哥拿到一个东西,弟弟就拼命的抢,因为小的一般都会刁蛮一些,让父母看到小的哭闹,就把大的玩具夺过来给小的,其实大的就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告诉弟弟说,哥哥先拿到的,得经过哥哥同意才可以。我看到这时候的哥哥,表情上就非常的得意,所以家里其实有两个孩子,老大也不会觉得我们是偏向弟弟,我们尊重这样的孩子,所谓的自私,实际上是尊重他自己使用自己物品的权利,在国外,就叫界限教育,我们讲的除了物质上这种界限之外,我们还有情感的界限,就是每个孩子都有悲伤,也有喜怒哀乐的权利,所以在孩子悲伤的时候,你不能说让他不许哭。因为哭是他自己的事儿,不是你的事儿,你没有权利去命令他,比如说也需要有感觉的界限。今天中国的孩子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他自己都没有感觉的界限,还有就是学习的界限。就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是偏偏是父母不停的监督,让孩子永远不会学,所以当我们不停的在孩子很多方面入侵的时候,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就会逐渐地退化,因为他也失去了界限,也不知道这是谁的事情。所以当一个孩子只有先被父母尊重,才能到了社会上为自己利益而有力有节的去争取。
我们讲的第二点,就是要同时要教育孩子心中有别人,父母如果对孩子一味的满足和呵护,这个孩子心中是很自私的,他就缺乏同理心,跟你分享一个小的案例,有一天,我们温州的童悦老师,他的儿子回来跟他分享一件事儿,说他们班有个同学,把它一个笔记本给搞坏了,结果他那个同学赔了100块,妈妈说一个小本子可能只值十几块,怎么会赔100块?他儿子说,因为这个本子是我姐姐送我的,很心疼的。最后那个同学被迫无奈,也真的赔他一百块,他回家还洋洋得意。这是我妈妈眼看着讲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过几天之后,妈妈回到家就表情很难看,结果孩子就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儿。妈妈说今天把人家手机弄坏,赔了1万块钱。他说什么手机值1万块?妈妈说苹果手机。然后孩子说不就5000块吗?妈妈说因为对方让我赔1万,我只能赔1万。立刻就意识到,之前他让别人赔100块也是错误的。父母用这件事情来启发孩子,让孩子明白心中要有别人,学会去换位思考,当你感觉到被别人伤害,很不愉快的,不要去伤害别人,你得到别人的礼物非常开心的时候,请记得要学会送给别人。所以我自己,有两个孩子,每次出门,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回来之前到超市里给别人家选礼物,不管今天买东西,都大同小异,好像也买不到很特别的东西。但是东西之外最重要的价值不是东西本身,而是让孩子学会心中有别人。这次买的东西,超市、家门口都能买到。但是别人感受的却是一份心意,所以我们长期学会让孩子这样去想着别人,孩子将来才会受人欢迎。当有一天我们不能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在社会上才能非常好的立足。
今天这节课的内容让孩子心中有别人的前提是:父母懂得尊重他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