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数百万言的《资治通鉴》为何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
只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韩、赵、魏三大家族,联手做掉了当时晋国的第一大势力——智氏。
此时的智氏带头人叫智瑶,史称智襄子、智伯。他是智氏家族的第三位正卿,共执晋国权柄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在此之前他联合韩赵魏三家干掉了另外两个卿大夫家族——范氏、中行氏,一跃成为晋国四卿之首。
实力大增的智伯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他开始对另外三家予取予求。
智伯先找韩氏要地盘,韩康子本来不打算给,他的家臣段规劝说:“智伯这人贪图小利又刚愎自用,不给他的话肯定要来打我们。不如先把地盘给他,他得了好处肯定得寸进尺,又去找另外两家要。那两家如果不给,他们就会打起来,到那个时我们就可以坐收渔利了。”韩康子按他说的办了。智襄子果然又去找魏氏要地,魏桓子无奈之下也给了。最后要到赵氏头上,当家人赵简子之前跟智伯有过节,坚决不肯答应。于是智伯约上韩魏两家一起去揍赵氏,把他们的主城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晋阳城防坚固,民心凝聚,赵氏坚守了一年还未被攻下。智伯引来附近的汾水,将晋阳团团围住,城中开始断粮,危在旦夕。智伯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计谋,得意洋洋领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在城外当吃瓜群众,想要坐等赵氏弹尽粮绝开城投降。韩魏两氏的当家人,看到被一片泽国包围的晋阳城,不由面面相觑,心中暗暗叫苦。原因很简单,两家的主城附近,也各有一条大河。赵氏的今日,难保就自己的明日。后面的事就很简单了,韩、魏二氏当机立断,与赵氏暗通款曲,联合反水,一举做掉了智伯,并且毫不留情分掉了他的领地,三家由此实力大增,迅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的过程虽然充满了黑色幽默,但智氏的覆灭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晋国的四大家族中,智氏无疑是最强大的,但还没有强到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这种一超三强的形势,其实很符合博弈论中“枪手博弈”的局面,枪法最好的枪手生存几率并不是最大的,因为其他几个枪法差劲的枪手都优先瞄准了他。在政治博弈中,过早暴露自己的力量和野心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周天子不但没有怪罪他们,还把三家都封为诸侯,这在传统上被视为战国开始的标志。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司马光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和庶民做到克己复礼,安守本分,天下才能大治。而周烈王对三家分晋的纵容,正是礼乐崩坏的开始。
司马光吐槽道: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朝,中央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时不时还要看五霸之类强权的脸色。周天子很大程度上是在诸侯国之间走一根危险的钢丝,周威烈王册封三家为诸侯,并非他不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更多也是一种对既成事实的无奈承认。司马温公所看重的礼,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秩序,而任何秩序,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维系。以其说是礼乐崩坏导致了政治混乱,还不如说是政治权威倒台导致了秩序的崩溃。温公对二者的因果关系,似乎弄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