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自即位之后,先是消灭了国内的若敖氏贵族以巩固统治,又重用以孙叔敖为代表的大批贤臣治理国家,在楚庄王的治理之下楚国的国力大增,在清理完国内的烂摊子之后,信心满满的楚庄王决心北上与死敌晋国争霸,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楚庄王北上之后悲催的发现自己居然完全不是晋国人的对手。
楚庄王离开了楚国的国境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个很受欢迎的人,中原各国看到他之后的反映基本都是先在心底骂两句“蛮夷”或者“荆蛮”,然后就是刀兵相向,实在抵挡不了了就虚与委蛇一番,等到晋国的援军到了马上就会翻脸重新投入到晋国人的怀抱中。
中原各国的这种态度让楚庄王很纠结,在仔细的分析了中原人的态度之后,他发现自己之所以成了一个人厌狗烦的角色并不是因为自己人长得丑,而是因为自己是楚人。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楚国的历代祖先整天说什么“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之类任性的话,拜楚国的这些祖先所赐,中原各国已经彻底视楚国为蛮夷了,所以连带着楚庄王也成为了中原人眼中的”酋长“之类的角色
楚庄王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他虽然不怕打仗,但是中原有那么多诸侯国,一个个打过去恐怕自己这辈子也打不完啊,而且想要当霸主光是靠武力显然是行不通的,除了武力之外,还必须要做到“以德服人”,上文中楚庄王让陈国复国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在诸侯国中树立自己的“仁德”形象。
除了到处刷存在感提升楚国的国际形象之外,为了让中原各国彻底放弃对楚国的成见,楚庄王在国内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改革,史书中将其称为“以夏化夷”,这项改革的主题很明确:接受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文化上使楚国重新融入到中原各国中。楚庄王的这项改革影响深远,从推行这项改革开始,已经颠沛流离了几百年的楚文明开始重新融入到华夏文明的体系中,楚人也不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左传》中称赞楚国的“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指的就是楚庄王的这项改革。我们知道,黄河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因为华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就是在黄河流域,而随着楚文明的回归,华夏文明的范围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单单将华夏的发源地定为黄河流域有些狭隘,应该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起定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应该叫。。。两河流域?)
“以夏化夷”这个词有些太过深奥,楚庄王的这项改革其实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汉化,不过这个词也不恰当,因为当时汉朝还没出现(刘邦的老祖宗士会都还活着呢),所以可以称之为“中原化”。楚庄王的这项“中原化”改革可谓是开了一个先河,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试图征服中原的非华夏文明体系的国家都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再比如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忽必烈。这些改革能不能帮他们征服中原先不说,但是这些改革往往都能给今天的少数民族列表上增添了不少的名字。
楚庄王推行了“以夏化夷”的中原化改革之后,中原各国终于开始接受楚国了,至少不再骂楚国人是“蛮夷”了,但是楚庄王很快就郁闷的发现,愿意背叛晋国的诸侯国依旧不太多,其实这倒不是他的改革没有效果,而是因为此时的晋国也发生了变故:跟楚庄王争斗了十几年的赵盾死了,新任元帅郤缺上任后大幅度的调整了晋国的争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