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从一个电话说起。
上午大课间,我接到一个学生家长发来的长信息,措辞有些激烈,大概意思是要求给他的孩子调换一下座位,他说,自己孩子受现在这个同桌儿的学习干扰很大。
我有些不解,趁着课间赶忙打电话过去问。
电话里对方的态度依旧有些强硬,他说,自打孩子上次调桌后作业经常出错,孩子说,新的同桌上课老是找她说话,害得她没办法集中精力听讲,这样下去,孩子的成绩就会受到影响的,必须给孩子换同桌。
显然这位家长已经早有怨气了,自说自话,讲了很多。
等他说完,我告诉他真实的情况,第一,他的孩子作业的确出了不少问题,那些问题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刚刚讲立体图形,对于一些缺少空间想象力的孩子,接受有些慢;第二,孩子并没有换同桌儿,一直以来,他的同桌儿没有变化,并且同桌儿也是名很文静的小女孩儿,成绩不错,两个孩子上课都是安安静静的,极少违反纪律。
家长显然不太相信,一连串儿的质疑,可是,孩子怎么会跟我撒谎呢?她在家那么胆小怕事,怎么学会欺骗家长啦?小小年纪怎么不学好了呢?……
我也有些不解,在我看来,这个女孩子内向懂事,编瞎话这种事,在她这儿出现太让人意外了,我把这个小女孩儿单独叫到办公室,问她,怎么会跟爸爸撒这些谎?
女孩儿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低声说,我作业老出错,爸爸就认为我上课不好好听讲,我害怕极了,他瞪着眼睛的样子可凶啦。
孩子个体不同,同样问题,同样老师讲,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出错是正常情况,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
这个女孩儿很自律,懂得主动反思,所以,除了思路上的引领和加强辅导,我从没有指责过她。
从这位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态度上,我可以推测出孩子在家里受到了多么粗暴的指责。
成年人居高临下的简单责问,只会把孩子引向两条路,要么不开口说话,要么开口为自己找借口,胆小的孩子,都本能地躲避家长暴风骤雨式的逼问,希望有条安全的路,能绕开父母的责骂。
在本应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时候,孩子因为胆怯,无奈的选择了放弃或撒谎。
家长对待问题的错误态度,是孩子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孩子宁可不解决问题,也不想引发更大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急躁而居高临下的指责孩子,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家长不仅不能春风化雨般帮助孩子,反而让孩子关闭了求知的勇气和信心。
2
常常有家长告自己孩子的状,说周末在家老是玩电脑,不好好写作业。
我说,那你不要让孩子玩电脑啊。
我当然不会让他玩儿,wife设了密码,可是,他还是会偷偷玩手机。
痴迷电脑和手机的孩子,作业交上来常常是一团糟,成绩也垫底儿。
其实,家长想让孩子认真写作业,有个很简单可行的办法,让孩子在没有网络及电视干扰的环境中学习就行。
假如你一边监督着孩子学习,一边自己在旁边玩手机,凭什么要求比你还贪玩儿的孩子专心写作业呢?
在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前,尽量少接触电视,在孩子缺少自律习惯前,尽量少碰电脑,这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必须遵守的一条规则。网络对孩子的控制力是很强大的,等到已经痴迷电脑,再去培养读书习惯,已经很难。
坏习惯养成往往是无师自通的,而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引导和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自律的家长带出的孩子,一般自律性都强。
一次家长会,请优秀家长代表发言,其中有位家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家长,文化程度算不上高,但是,她的发言很深刻,她说,因为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我都没办法给孩子进行作业辅导,因为孩子的题目,有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琢磨课本上的例题,一起分析解题的思路,举一反三,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儿子,不是师生关系,也不是母子关系,我俩就是同学关系,一起学习……
家长不是专业的辅导老师,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孩子学习问题,这时候,你对待问题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榜样,你不放弃,孩子就不放弃;你勤于思考,孩子就勤于思考;你细细钻研,孩子就细细钻研……你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态度,要比教会孩子一道题,更重要。
好习惯的养成,最开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当孩子养成习惯之后,你只需观察就行了。
这位优秀家长给我的启示很重要,你不一定能给孩子现成的知识文化,但是,一定要用行动给孩子指出一条通向进步的学习之路。
一个高学历的家长,未必能培养出高学历的孩子,一个爱学习的家长,一定能带出一位爱学习的孩子。
成绩,离不开学习,不学习,哪来的学历呢?
3
会学的孩子,往往还会有一个会玩儿的家长。
翻看孩子的假期日记,大概可以看出孩子家长的日常爱好来,比如,体委陈大川写的日记,最有意义的事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登山,远足,一起去骑自行车;跟着奶奶到乡下老家去的徐丽丽,写的日记则充满了乡土气息,喂鸡,捡蛋,赶大集……
而有个孩子的日记,潦草几笔凑一篇,内容也很空洞,偶尔有点儿意思的,就是和爸爸一起打电子游戏,或者陪妈妈去超市买一堆东西……
记得有个笑话,说有的孩子一出生就会背古诗了,因为妈妈胎教,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认识麻将牌了,同样也是因为胎教。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家长,如果不会带着孩子学,已经是孩子成长的一大缺失了,如果再不会带着孩子玩儿,孩子怎么会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出类拔萃呢?
寓教于乐,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途径,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带领孩子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也是亲子沟通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家长对玩的态度,也是家长对生活的态度。
好的生活,不是去吃美食,不是去买礼物,不是去到此一游……
积极的做法,是带着孩子去一起用心体会生活中的苦乐情趣,感受自然中的无限力量,内心的丰富是比物质丰富更加宝贵的精神感受。
4
许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有义务教育好的孩子。
的确,学校有义务,老师有义务。
但是,学校教育不是全面的,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更离不开的,是来自跟孩子最亲的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长对待困难的态度,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家长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原生态的内在要素,你内心的模样,就是孩子最早获得的模样。
所以,亲爱的家长,是不是,咱们再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呢?究竟因为什么,同一个教室里的孩子,有的孩子就被别人家的孩子甩出去了十道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