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的作者是罗杰斯,他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文主义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心理学三大并列学派。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通过剖析自己的成为,发展出“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在上大学之前,都是乖乖按照父母的期待和养育,鲜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信奉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个远离不良环境、远离坏孩子、认真读书,乖乖听话的孩子,可以说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这样的罗杰斯从小并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关系,他过于克制的压抑个性也让他很少知心朋友。
直到上了大学,罗杰斯交往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才知道,有真正能交往沟通,彼此真诚对待的亲密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幸福的事情。
这让罗杰斯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直到罗杰斯读完心理学,成为一位心理治疗师以后,有一次,一对父母带来他们的问题孩子,希望罗杰斯给他们的孩子做心理治疗。罗列斯看出孩子的问题在于拒绝敞开心扉,不与人真诚沟通,有点封锁自己的心门。
经过十几次的治疗后仍然没有看到孩子的明显改善,孩子的母亲请教罗杰斯,除了孩子,他能不能给成人做治疗。罗杰斯于是开始倾听母亲的倾诉,原来孩子的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是由问题的,他们夫妻缺少真诚沟通,在向罗杰斯讲述了他们夫妻的问题之后。罗杰斯发现,孩子的问题也渐渐越来越少,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时的罗杰斯忽然意识到,治疗师最重要的,是深度了解被治疗者,建立深度、亲密链接,和被治疗者产生感同身受的同情感受。被治疗者发现自己被了解,被懂了以后,本身就能开始自我疗愈。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来源就是人文主义理论的心理学。治疗师的态度是积极倾听,感同身受,共情理解。
心理治疗师要做是对个案的积极关注。治疗师要抛开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以接纳的,积极的态度,无条件接纳被治疗者。
心理治疗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来访者的感觉,并且用移情性理解,共情,对来访者的体验感同身受。帮助来访者体验意义。让疏离感远离被治疗者。从而建立起与治疗师的信任亲密关系,才能推动进一步的治疗。
教育领悟的问题也是如此,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传统教育过度理性。应该把学习者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用自己的真诚来赢得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