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为人父以后,就觉得时间再也不属于我一个人的了,时间到底属于谁,我也说不上,总之每天工作、家庭、工作、家庭……两座大山已经压的我喘不过来气了,总想着抽出自己的时间,在教学上做点事情,可总是事与愿违。
每天起床不能算是太早,也不能说是太早,因为真的是很困。周末需要补觉,我第一次对“补觉”这两个字的认识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一周在学校起早贪黑,我从出生到初中,从没有赖床过,我都是家里起床最早的,所以那时中学的周末,真的可以一下子睡到早上八九点。没想到我早起的习惯奇迹般的遗传给了我这儿子,他几乎都是六点半前后起床,中午确实午休,晚上十点以后睡觉,像极了我的生物钟,所以我所有能工作的时间几乎都被他占用,尤其周末的时候,想读书,想提升自己,几乎是不被允许的。
今天上午七点起床的,就忙里忙外的,开始倒腾孩子, 陪孩子玩,因为他这两日发高烧,岳母也是前几日查出来肿瘤,昨天接她出院,所以早上爱人早早的吃过饭就回娘家帮忙收拾屋子和在医院的脏衣服和被子了。带孩子的重担就交给我和我妈了,她老人家工作日就一直都带着了,不能还一直让他带吧,但是她也闲不住,我带孩子她就收拾房间,做家务,做午饭,洗衣服……中午爱人回来了,吃过饭我又必须得午休,不午休真的是困的不能行,我一直把老师午休当成是职业病。去年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培的时候,才知道人家大城市的孩子和老师都是不需要午休的,我们这些省内的老师过去,如果下午是报告的时候,一个个都是“钓鱼高手”,困的不能行。午休过后,还是带孩子,因为这时候孩子醒了,爱人还没醒我妈也没有醒。一个小时左右过去了,爱人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岳母家转了一圈,我去银行更新了身份证信息,又去姜庄社区买了两条鱼给岳母补身子,然后又在她家里吃了饭,回来后已经八点左右了。
说是要看书,但是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愣是转不过来,一会爱人洗澡,一会老妈泡脚,一会孩子饿了,一会孩子拉屎了,一会又收拾家务,一会又找过冬的衣服……等我真正做到书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真的不夸张,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想的周末可以更加充实自己,拿起书本多读多写的,可是都演变成了活生生的反例。
还好这一天,我也发现了我不少优点。对待孩子我还说有耐心的,不管孩子让我抱,在给我各种讨厌的动作我都是那么欢喜,不曾像爱人那样不耐烦过,因为这是责任,我要发扬下去,以后也不能动怒,一定得注意方法,为人父,哪能没有耐心?时间再晚坚持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虽然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是晚上一定得看两眼书,哪怕困了少读一会,还是要保持和名人“对话”。从环境做起,及时更新自己的目标,今天我收拾了自己的书房,把之前的高中所有的资料都收拾了起来,准备放到地下室,现在三个空格留下了小学课本,高中课本和大学课本。
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我也时常叹息,到我知道叹息中一定会有方法解决我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看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优化每个人的事项。比如上午老妈做饭是擀面条,如果把这个时间换成我带着孩子去买面条也许会有另一种捷径。总之,今天算是又过了一日,明天周一,开学还有更忙碌的事情。就像那句话,等你忙过了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