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的效力如何
事实断言可靠吗
事实断言就是我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观点,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证实, 看证据的效力。
不同的证据有不同的来源。作者总结了8种常见证据的可靠性。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直觉,就是我们在给出证据时,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 却不能用语言说出理由。过分主观,主观到别人无法理解。
在风险决策时,还是要考虑在直觉之外,寻找其他来源的证据作为佐证。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经历,即根据自身(或少数人)既往的记忆和认知水平,推论整 体,为当前的事实断言提供证据。记忆错构,人生经验的有限性,都大大降低了个人经历作为证据的可靠性。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典型案例,就是通过对某个或者某几个另类事件进行描述,以此为证 据支持结论。
典型案例与个人经历的问题都在于以偏概全,不够全面。对大多数人 而言,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更反映实际情况。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事人证词,也就是对某一事物或者事件有亲身经历的人群给出的经 验之谈。比如书籍的推荐语等。此类证据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作 假。需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再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因素。
专家意见可靠吗
专家的建议是我们的生存指南,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但是专 家也是人,也可能犯错,其知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面对专家意见,最好能分析下专家作为个人的背景信息,反思“为什 么要相信这个权威?”。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比较常见的就是大量的信息或者知识被创造出来,但 是少有人考虑可信度。
不要担心批判性的读者,读者的质疑是完善证据链的动力。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也是科学研究和日常推理的重要环节 之一。如果以个人观察作为证据,需要注意“以偏概全”的问题。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研究报告是基于大量的观察资料,可重复验证并且可信度较高的一类 证据。
研究报告主要的特点是:
1.对外公开,可重复验证。
2.能够人为操控,具有一定的外部适用性。
3.具有精确的概念定义。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需要考虑:
1.研究质量的高低;
2.研究成果之间常常会互相矛盾;
3.研究结果可以有多种解释,也可以证明多种结论;
4.研究人员也有心理期待、主观预判和现实需求;
5.引用者可能歪曲或者简化结论;
6.研究结论具有时效性;
7.基于假设情境的科研未必能够揭示现实情况;
8.研究人员的个人利益背景。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通过样本估计总体,需要保证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随机抽取原则, 才能保证其可性:
1.抽样数量要合适;
2.抽样范围要有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不真实因素主要为:
1.作答不认真:
2.调查问题设置不合理,表述不清楚。
3.调查问题导致的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类比,就是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事物,潜在的假设是“两样 东西如果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他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有相 似之处”。
尽可能多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一方面调查研究者的个人背景;另一 方面,接触最原始的证据,逐条分析对照,审查验证。
有多少可替代原因?
有果必有因
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链条之中,对于同样的结果,可以有完全 不同的解释。所谓替代性原因,就是指一个合情合理的替代解释,可 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我们找到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真正导致事件发生的 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需要警惕简化因果关系。
筛选真正的原因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在寻找证据时,容易错误地把原因和结果混同研究,或者没有认识到 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游泳死亡人数越多,冰淇淋也卖得越多”,不能说吃冰激凌会增加 游泳死亡的风险。这是因为忽视了共同原因,也就是气温升高。
我们每天都会感到饥饿,吃饭之后第二天还是会饿。我们可以说“吃 饭是因为饿”,但是不能说“饿是因为吃饭”。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有时,为了简化思考,缩短动脑思考的过程,我们倾向于对所发生的 事件给出一个方便的解释。但是众多情况下,每个问题的解释不止有一个。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受到内外因共同的作用影响。一种常见的偏见是 基本归因错误,往往会高估个人的主观性,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
哪个原因更合理
在比较可能的替代原因时,较好的原因有以下特点:
1.逻辑上的合理性;
2.与现有知识体系的一致性;
3.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总的来说,寻找替代性原因,一是要发掘尽可能多的原因,逐步解释 认可的问题。二是根据因果逻辑,逐步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