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极限,在舒适区寻找突破,怎么做到这个突破,就需要换掉看自己的方式,再进化自己的头脑,怎么进化?人类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群居到独立,从住山洞到建造房舍等等,无不是进化的结果,而进化的过程就是反本能的过程,直立行走是爬行的反本能结果,独立是群居的反本能结果……所以,再进化自己头脑的时候,也需要做一些反本能的事情。小帅老师在这一课里总结了六种本能,我们不但不能被这些本能牵着走,还要跟他们作对,也就是反本能,只有这样才能去掉“自己”,实现头脑的再进化。这部分内容将分两次复盘,今天先说前三个本能:从众心理、敏感脆弱、确认偏误。
从众心理:我们的祖先因为自然环境和进化限制,需要群居,需要集体生活,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用集体智慧生存,这时“从众”就是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掉这种保护机制,去掉戒心、防备心。很多人在讨论讨好型人格,天才作家蒋方舟就曾公开说自己很长时间就是在讨好别人,不敢表现的特别,怕跟别人不一样而被疏远,其实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反观自己,何尝不是呢?我第一次自费外出学习,就是从众心理作祟,由于身边人都在讨论自己的理财之道,而我对此一无所知,看着他们热烈的争论很是羡慕,加上对实现财富自由非常向往,于是就去上海参加了本田健老师的“和金钱做朋友”,这个课与我本人的期许相差很远,因为两天课程没有教任何理财的方法,但幸运的是,我挑对了课程,大家都在投资理财的时候,我做了反从众本能的事情——投资自己,这也是本田健老师强调的重点。
敏感脆弱:这是第二种本能,也就是大家说的“玻璃心、豆腐心”,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熟悉我的人尤其是我的家人,对我的评价就是没事找事,有时候不敢跟我说话,生怕一句话不对就捅破我的“玻璃心”,而我又会把自己带进受害者模式,进而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我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为此受害颇深。在工作中我的“豆腐心”也很明显,领导的善意的批评会让我难过好久,甚至萎靡很长时间,像小孩子一样总期待被夸奖,有时候还会把别人的帮助和关心理解成施舍,这是多么的幼稚。反敏感脆弱的本能应该怎么做呢?针对自己的情况,我需要进化的是就事论事,不要情绪化,不要太敏感,不要把大家的意见看成是成见,不碰瓷,不代入受害者模式,也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身上套,迟钝一点未必不是好事。
确认偏误:对于这个本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很多人对一些事情就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会找大量相似的事实反对与这个事实相悖的事实。我以前常爱跟好朋友争论,特别坚持自己的一面之词,不听他人解释,曾作出跟自己的好朋友割袍断义的事情(现在我已经跟这个朋友和好如初了,哈),而这个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就不是事儿,就因为她没有在北京等我,我先入为主的认为她不守信用,还把以前类似的事情收集起来证明她就是这种人,我没有接受她的任何解释,甚至把她的解释当成推卸责任,没有换位辨证思考就给她下了判决书,从而导致关系一度紧张。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关于金钱,我的父母总给我灌输挣钱很难要节俭的意识,我妈妈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闺女穿娘的鞋——前(钱)紧,在很长一段时间,每花一分钱就肉疼,但事实上,我没有少花一分,反而浪费了很多,报复性地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通过这两年的学习,我改变了对金钱的认识,内心不再焦虑,不再评判好坏,还给自己立下了一年不买一件衣服的规定,坚持四个月下来,不但没有出现原来预想的匮乏感和购物的欲望,反而内心丰盛的感觉日益明显。在人际关系上,这两年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执行了不预判、不确认偏误的反本能做法,我收获了很多友情。
剩下的三个本能是什么呢?明天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