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萨金特《神迹》 电影带来的世界115
这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医学史上的真实事件(蓝婴事件)和重大成就(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同时,它包含了美国电影的两个标配元素:励志和反对种族歧视。(图片1)
《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又名:上帝造物、天赐良医、上帝的杰作)是由彼得·西尔弗曼、罗伯特·卡斯韦尔编剧,约瑟夫·萨金特导演,艾伦·里克曼、茅斯·达夫、玛丽·斯图尔特·马斯特森等人主演的传记片。影片由HBO拍摄,2004年5月30日在美国上映,片长110分钟。
电影记录了值得人们纪念的两个人与一件事:白人医生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艾伦·里克曼饰)与黑人合作伙伴维维恩·托马斯(茅斯·达夫饰)打破种族界限,协力合作开创心脏手术先河,成为心脏外科手术先驱者。
一、电影故事
其实就是真实故事。
先说两位重要人物。
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Alfred Blalock,1899-1964年)是著名的美国外科医生,他在休克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简称BTS)的发明人之一。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由布莱洛克与小儿心脏疾病专家海伦·布鲁克·陶西格(Helen Brooke Taussig,1898-1986年)和外科手术技师维维恩·托马斯共同发明,能有效缓解法洛四联症导致的紫绀婴儿(又称“蓝婴”)的症状。这一手术的发明开创了心脏外科的全新时代(详见附录1)。
维维恩·托马斯(Vivien Thomas,1910-1985年)是外科医生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的助理,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担任外科实验室主管35年。197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托马斯在高中毕业后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在经历了贫穷和种族歧视的情况下,成为美国最著名外科医生的心脏外科先驱和手术技术老师(详见附录2)。(图片2)
故事开始。
1930年,美国,纳什维尔。维维恩·托马斯是一个20岁的黑人小木匠。勤奋手巧的他,常常被表扬、加工资。在那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年代,黑人能养活自己,已属不易,可维维恩并不甘心做一辈子木匠,他有一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理想:当医生。
命运弄人,因为经济危机,银行倒闭,维维恩的存款也消失了。同时,他还失去了工作。但维维恩却没有放弃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听说一家医院招聘清洁工,他二话不说就去面试了。(图片3)
就这样,维维恩在医院上班了。每天他打扫工作完成后,就会待在实验室里读医书,学习医学知识。终于有一天,一位白人医生发现这个黑皮肤的年轻人有点不一般:他记性很好,复杂的名词说一遍就记住了;左右手都很灵活。
更重要的是,他太勤奋了,自学做的笔记,已有厚厚一本。除此之外,他还天赋异禀,一般人学几个月才能掌握的技能,他两三天就上手了。于是,维维恩成了白人医生的助手。
当时的维维恩并不知道,这个在他的眼中,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白人医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外科医学先驱: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也将同布莱洛克医生一起,载入近代医学史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无数士兵在战场上因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无法救治,就此失去了生命。
维维恩在开始见到布莱洛克的时候,布莱洛克就已经在研究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那时候的传统医学认为,救治应该要收紧血管,防止血液继续流失。布莱洛克却有一个打破传统的大胆想法——输血。
通过在狗狗身上做实验,布莱洛克成功地找到了输血治疗的方法,因此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的生命。这是他除了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BTS)之外的另一项重要成就。
这是1943年,维维恩与布莱洛克共事的第13年。
当时的布莱洛克已经相当有名,而维维恩也成为了实验室的技术员,布莱洛克最重要的工作伙伴。
他手指灵活、技术精湛,甚至可以在眼睛看不到地方进行精确的缝合。见过他操作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这简直是上帝的杰作。维维恩却觉得稀松平常:太熟悉了,就像深夜回到自己家一样。
一天,儿科医生海伦·陶西格(详见附录3)向他们求助。她收治的孩子,都患有相似的先天性心脏病。因为通往肺部的主动脉阻塞,令他们长期缺氧,脸色发蓝发紫。他们被称为:蓝婴。(图片4)
情况最严重的是一名女婴,不会哭,不能被抱,父母整日以泪洗面。患病的孩子,死亡率是100%,而这个小女孩,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情况紧急,布莱洛克医生决定尝试做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而手术能不能成功,维维恩的技术至关重要。然而在做手术时,医院的规定竟然还是,黑人不得进入手术室。好不容易破例进来的维维恩只能站在布莱洛克右面指导手术。
1944年11月29日,在经过多次动物实验后,这对黑白拍档,与海伦·陶西格,共同发明了一种手术,用一条人工导管连通了心脏动脉和肺动脉,让更多血液供应到肺部,改善患者的供氧情况。三人首次在15个月大的女婴身上成功实施了手术。这一手术在医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现代心脏外科的开端。
尽管他们的手术方法不能永久治愈,却激发了一系列外科手术创新的灵感,促进了先天性心脏病永久疗法的诞生。在此后的20年间,超过2000名患儿在巴诺克所在的医院接受了这一手术,在全球范围,有超过15000个患儿的生命因此而被拯救。
如今再谈到蓝婴症,人们总会想起那个默默奋斗的黑人小木匠,那个改变了医学史的人。一个饱受歧视的时代,却不畏艰难,冲破重重阻碍,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用自己的才智造福世人,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他这一生,本身就是一个“神迹”。
维维恩身为黑人,无论如何有才能,无论如何证明自己,依然得不到应得的尊重。他干着医生的活儿,却只拿着三等工的工资,手术室都不能进。
布莱洛克可以在手术中力排众意议,将维维恩带进手术室,但他也无法完全摆脱当时的社会价值体系。在手术成功后的庆功宴上,他只字未提这个贡献巨大的没有学历的黑人。
维维恩总是低眉顺从,但在受到生活煎熬和不公正对待时也会一腔愤懑,几次想要一走了之,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实验室,因为他知道,他热爱他的工作,为了梦想,他甘愿向不公正低头……
他们三人团队发明的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开创了心脏外科的新时代,但并没有被命名为布莱洛克-陶西格-维维恩分流术(Blalock-Taussig-Vivien shunt),维维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这已是那个时代的“惯例”。
不过如今历史已经公认,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BTS)确实与三个传奇人物都分不开,他们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肤色,这个医学神迹有着超出领域的特殊意义。
二、导演约瑟夫·萨金特
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1925年7月22日-2014年12月22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成年后的萨金特在纽约演员工作室跟着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学习表演。
最初约瑟夫·萨金特也做过演员,但直到转行做导演后才开始崭露头角。
约瑟夫·萨金特直到84岁仍在坚持工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2008年的CBS电视剧《倾听我心》(Sweet Nothing in My Ear)。该剧由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和玛丽·玛特琳(Marlee Matlin)主演。
1973年,约瑟夫·萨金特凭借电视剧《神探酷杰克》(Kojak)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座艾美奖奖杯,2004年的《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和2005年的《温泉康复院》(Warm Springs)让他第二、第三度登上了艾美奖的领奖台。
萨金特最知名的作品包括1974年的《骑劫地下铁》(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荒野大镖客》(Gunsmoke)、《星际迷航》(Star Trek)、《秘密特工》(The Man from U.N.C.L.E)等。(图片5)
约瑟夫·萨金特曾执导过50部电视电影,4次荣获艾美奖,是美国电视史上最伟大的电视电影导演之一。
三、男主角艾伦·里克曼
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1946年2月21日-2016年1月14日),全名为艾伦·西德尼·派崔克·里克曼(Alan Sidney Patrick Rickman),出生于英国伦敦汉默史密斯,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舞台剧演员、电视演员、电影演员、导演、编剧、经理人、配音员。
艾伦·里克曼天生下颚肌肉较紧,幼年时甚至有发音障碍,这是他的生理缺陷。他在书法及水彩的造诣上十分出色,在就读位于哈默史密斯的拉提默中学期间就借此赢得奖学金,里克曼此时也开始接触戏剧演出。毕业之后,里克曼进入了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当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平面设计师,在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
1972年,里克曼进入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就读。在此时他开始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在奈杰尔·霍桑与拉尔夫·理查德森等英国演员的手下从事化妆师工作。在皇家戏剧艺术学院,里克曼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和歌唱训练,参加了音乐剧的演出,在校期间也赢得几项戏剧方面的奖项,之后获得皇家学院戏剧艺术奖学金继续进修。从皇家艺术戏剧学院毕业后,里克曼在各种各样的英国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团中工作过。
1992年,凭借《侠盗罗宾汉》获得第4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奖。1996年3月,出演电影《魔僧》,并凭借该电影获得第48届艾美奖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从2001年开始至2011年,他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八部电影中饰演斯内普而被观众熟知。2003年,出演电影《真爱至上》。2004年,其主演的传记电影《神迹》上映。2005年,为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马文一角配音。2006年,参演电影《香水》上映。2007年,主演喜剧电影《诺贝尔赎金》。2009年,被英国电影杂志《帝国》评选为“百位性感影星”第8名。2012年,主演的电影《神偷艳贼》上映。2013年8月,参演电影《白宫管家》。2014年,凭借电影《爱的承诺》获得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2015年,自导自演电影《小混乱》。2016年,参演电影《天空之眼》
四、男主角茅斯·达夫
茅斯·达夫(Mos Def),本名丹特·特里尔·史密斯(Dante Terrell Smith),1973年12月1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演员及hip-hop歌手。
他出道于于一个叫做“Urban Thermo Dynamics”的hip-hop组合,并在2000以后进军大荧幕开始了其演员生涯。茅斯·达夫是以专辑《Dela Soul》在乐坛里崭露头脚的,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行了多张销量极佳的流行单曲和专辑。
2003年,他出演了《偷天换日》,这部电影对他的影响很深,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他,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更多在大银幕上演出的机会。
茅斯出演的影片有《银河系漫游指南》、《暗夜旅程》、《勇闯16街区》、《神迹》等。
2008年他还与杰克·布莱克联袂出演了喜剧《王牌制片家》。
茅斯·达夫还因为他的左翼政治观点而出名,2000年,他专门为轰动一时的死刑犯“木乃伊”阿布-贾马尔举办了一场慈善演唱会。
《The Source》杂志在“史上50大流行音乐作词人”榜单中,将茅斯·达夫排在了23位。
附录1.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
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Alfred Blalock,1899年4月5日-1964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门罗县卡洛登(Culloden, Georgia)。他的母亲是玛莎·(戴维斯)·布莱洛克,父亲乔治·泽多克·布莱洛克是一位商人。
14岁时,布莱洛克进入佐治亚大学的预科学校佐治亚军事学院(Georgia Military Academy)学习,之后进入了佐治亚大学。1918年,19岁的布莱洛克从大学毕业,获得了文学士学位并进入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医学院期间,他与室友廷斯利·哈里森(Tinsley Harrison)结下深厚友谊,两位医生之后也成为了一生的挚友。1922年,布莱洛克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布莱洛克敬仰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创始人、美国外科学先驱威廉·史都华·豪斯泰德,于是在毕业后给他写信,希望在他手下实习,却没能如愿。但布莱洛克仍然留在巴尔的摩,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泌尿外科完成三年的实习,之后成为普通外科的助理住院医师,却未能获得工作续约,于是他又在耳鼻喉科完成了校外实习。
1925年7月,在廷斯利·哈里森的帮助下,布莱洛克来到了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范德堡大学新成立的范德堡大学医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Hospital)和他一同工作。布莱洛克在医院首位外科教授、外科主任巴尼·布鲁克斯(Barney Brooks)手下工作,是他的第一个住院医师主管。同时他还在大学担任教职,积极参与医学生的教学工作,并负责主管外科实验室。在此期间,布莱洛克曾罹患肺结核,被迫到阿第伦达克山脉和欧洲休养了两年时间。1928年,布莱洛克休养归来,在继续接受治疗的同时投身实验室工作。他在此时已经成为教学专家,乐于接收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与学生合作。
1930年,布莱洛克雇用了维维恩·托马斯(Vivien Thomas)作助手协助他完成实验室的工作,这也是两人之后30多年合作的开始。1938年,布莱洛克成为了外科学教授。
在范德堡大学期间,布莱洛克对出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的类型和治疗方法展开了研究。通过在狗身上做实验,他发现休克是由于失血导致的,并倡导使用血浆或全血治疗休克。这项研究成果仅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他在休克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创伤性休克的认知。布莱洛克的研究还表明,休克所造成的损伤在充分的康复治疗作用下是可以被逆转的。
1941年,41岁的布莱洛克受邀前往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担任外科主任,并要求维维恩·托马斯和他一同前往。他把自己在范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都带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继续自己的实验研究,同时依然关心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教育。在此期间,布莱洛克与托马斯二人合作开发出通过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的方法,但实验并没有完全成功。之后,布莱洛克遇到了小儿心脏病学专家海伦·陶西格,陶西格向他介绍了“青紫婴儿”的问题。这是由一种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即法洛四联症导致的现象,会导致婴儿血液中含氧量偏低。
1944年,布莱洛克、陶西格二人与托马斯共同发明了一种手术,通过将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与肺动脉相吻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供氧状况,缓解法洛四联症的症状。
在经过多次动物实验之后,1944年11月29日,布莱洛克、陶西格二人在维维恩的协助下首次在15个月大的患儿艾琳·萨克森(Eileen Saxon)身上成功实施了这种手术,这种手术也以这两人的名字命名为“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这一手术拯救了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之前,在心脏附近实施手术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外科禁区”,这一手术的成功发明也因此成为了现代心脏外科学的开端。在布莱洛克退休之前,已经有超过2,000个患儿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接受了这种手术,在全球范围内则有超过15,000个患儿的生命被这一手术拯救。
发明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之后,布莱洛克声名鹊起。他随后也开始到世界各地向其他医生介绍这种手术,同时继续投身医学事业,进行手术,出版文章,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他投身医学生的教育,还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儿童外科部门。1964年,布莱洛克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退休。两个半月后的9月15日病逝。
布莱洛克一生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其中100余篇是在40岁之前发表;他还出版了学术专著《外科护理原理:休克与其他问题》(Principles of Surgical Care:Shock and Other Problems)。1938年到1942年间,布莱洛克曾举办过42次荣誉讲座。他获得了耶鲁大学、都灵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等全球9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同时还是全美乃至全世界43个医学会的成员。(图片6)
1951年,布莱洛克与罗伯特·爱德华·格罗斯(Robert Edward Gross)和海伦·陶西格一同凭借“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和相关知识领域获得的杰出成就”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1959年,布莱洛克还获得了首届盖尔德纳国际奖,以表彰他“发明了治疗先天性心脏损伤的手术,就此开创了心外科手术的全新时代”。他获得过的奖项还包括意大利费尔特里内利医学奖(Feltrinelli Prize)、美国医学会杰出服务奖(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of the A.M.A.)等多个美国甚至国际医学奖项。
1964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建院75周年之际,医院以布莱洛克的名字将临床科学大楼命名为“布莱洛克楼”,以示对他的纪念。
附录2.维维恩·托马斯
维维恩·托马斯(Vivien Thomas,1910年8月29日-1985年11月26日)又名:维维恩·西奥多·托马斯(Vivien Theodore Thomas),非洲裔美国人,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外科实验室技术员兼实验室主管。
1910年8月29日,维维恩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伊比利亚的普罗维登斯湖的一个黑人家庭,祖父是黑奴,父亲是威拉德·马塞奥·托马斯(Willard Maceo Thomas),母亲是玛丽·爱丽丝·伊顿(Mary Alice Eaton)。后搬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接受公立学校教育,读完高中。1929年,他被田纳西农业工业学院(现为田纳西州立大学)录取,攻读医学预科。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股市下跌、银行倒闭,他失去了所有积蓄,被迫辍学。
1930年,为了更接近医学世界,维维恩申请并被聘为年轻的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布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Alfred Blalock)的实验室助理,当时他正在范德比尔特大学医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Hospital)做住院医师实习。维维恩每周的工资为12美元,由于没有大学学位,维维恩在范德比尔特大学被归类为看门人的职位。几周后他就可以自己对动物进行手术。虽然他没有被归为博士后,但他所做的工作相当于博士后研究员。
1930年至1941年间,维维恩和布莱洛克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探讨失血性和创伤性休克的原因。这项工作后来演变为挤压综合症的研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挽救了数千名士兵的生命。在维维恩的帮助下,布莱洛克证明了休克是由于体液流失造成的。正是这项研究后来帮助他们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开创性的蓝婴手术。(图片7)
1946年,维维恩又研发出另一种复杂的心脏手术,即“气囊房间隔造口术”(Atrial septostomy),用于改善血液供氧量。在一次手术中,布莱洛克对维维恩的工作赞不绝口,说了一句著名的话:“维维恩,这看起来像是上帝的杰作”(Vivien, this looks like something the Lord made)。
2004年,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电视有线公司HBO拍摄了一部描写布莱洛克与维维恩生平的电影,取名就是《上帝的杰作》(Something the Lord Made,或译为《神迹》、《天赐良医》)。这部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多个奖项,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将其评为2004年度最佳TV电影(Best Television Movie of the Year for 2004)。
1964年,布莱洛克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退休,维维恩则一直担任医学外科研究实验室主任,许多外科医学生从他那里得到外科手术的训练指导,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全美各地医院的外科主任及骨干,1968年他们委托画家Bob Gee为维维恩画了一幅油画,挂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一栋大楼内。(图片8)
旁边就是布莱洛克的画像。(图片9)
197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了表彰维维恩的杰出贡献,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维维恩在医院里终于可以被人称为“医生”(doctor)了。1979年,维维恩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工作了38年后退休,1985年1月26日去世。
附录3.海伦·陶西格
全名海伦·布鲁克·陶西格(Helen Brooke Taussig,1898年5月24日-1986年5月20日),美国女性心脏病学家,小儿心脏病学的创始人之一,为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的提出者。
陶西格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她于1917年自剑桥女子中学(Cambridge School for Girls)毕业,此后两年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就读。192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之后她曾在哈佛医学院与波士顿大学学习,后前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心脏病研究。
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期间,她开创了小儿心脏病专业,并提出了治疗法洛四联症的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1944年11月29日,她与同事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维维恩·托马斯首次完成了这一手术,拯救了一位11个月大的女婴的生命。1949年出版了《心脏先天性畸形》,帮助建立了小儿心脏病专业。1959年,她成为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最早一批女性正教授之一。
1963年,她从医学院退休,不过仍从事教学工作以及撰写学术论文。她还四处进行演说,包括支持堕胎合法化,以及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合理使用等观点。
1965年,她成为美国心脏协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图片10)
陶西格博士曾获得许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包括总统自由勋章、阿尔伯特-拉斯克奖和法国荣誉军团奖。她曾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