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文化,那这个世界上不朽的经典便是《茶经》,它在茶上的重要地位就好比《汉谟拉比法典》在法学上的历史地位,《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这本著作比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被誉为日本茶经)早四百余年,比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欧洲茶学百科)早一千余年。从这本茶经成书之后,茶才由单纯的饮料开始走向文化甚至是身份象征的路线。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国人奉为茶圣的陆羽,这位在唐代可是草根逆袭成圣的典范人物,从孤儿一跃成为太子文学,并且弃官不受;见过盛世大唐,也体会过安史之乱,可能在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位茶界巨匠之后,你会对他的遭遇倍感同情,也不免心里会想“这还是我认识的茶圣陆羽吗?”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天门一带,他名字的来历比较有意思,不像大多数人父母长辈赐我们一名,而《新唐书》记载陆兄则是以《易经》自己算了一卦,得到了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三卦“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便根据此,自行取名为陆羽,字鸿渐。这卦本是吉祥之兆,但如果鸿鸟飞上了自己不该去的土山上,反而不利于发展,这刚好映衬了陆羽的少年时期。
陆羽三岁时被父母遗弃在寺庙门口,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将其抱回寺院养大,青灯伴古佛,钟声和梵音;他在佛像前成长,随着经书梵唱学习文字。按理来说在这样的熏陶之下,陆羽本该削发为僧,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可他却酷爱儒家经典,宁死不肯剃度;积公禅师罚他辛苦劳动并苦口婆心规劝;最终闹得“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十二岁的陆羽负气离开寺庙。
是金子总会发光,无非需要漫长等待机缘成熟,十二岁的孩子就有如此抱负和思想,敢于与命运抗争,怎会落得平凡?宁可饿死街头,也不愿违背自己理想的陆羽,来到戏班做了一名优伶。即便做着取悦他人最下等的工作,陆羽也积极认真,在演戏的时间里编写了《谑谈》一书,讲述如何演好戏中的角色。天助自助者,终于他因为自己出众的表演结识了人生的第一位贵人——竟陵太守李齐物;二人相谈甚欢,临别太守以诗书相赠,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市大儒火门山的邹夫子处学习,成全了陆羽的儒学之梦,茶圣的逆袭人生由此开启。
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拜别夫子下山恰逢礼部郎中催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二人相识便一见如故,相约游历山水、品茶谈文,为后来撰写《茶经》打下基础,后来又在四年后专门来到巴山峡川考察茶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来当当今南京在栖霞古寺钻研茶,次年又到丹阳考察,最后来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而著《茶经》。以现在人的思维来看,二十七岁已成名开始著书,成为一个行业的顶尖巨匠,无异于天方夜谭,实际上还不止于此。
陆羽也以文学出名,皇帝曾下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等官职,但陆羽并未就职,依旧寄情山水。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同一时期知名文人很多是他的好友,其中最有名的包括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诗僧皎然,他们一起切磋文学与艺术造诣。陆羽在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参与编撰了文学类大作《韵海境源》。
陆羽一生著书颇多,《茶经》只是其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如果只将他定义为是一位茶文化宗师或专家很明显是不准确的,因为他在音乐、戏剧、地理等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如果硬要给陆羽下个定义,我觉得他是一个自强不息、敢于挑战权威的文人;既有文人的情怀,也有武将的气魄与胆识(后期会深入讲到)。他不拘于一业,广泛涉猎,多有建树,博学多能。陆羽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敢于打破困境、坚持梦想,就有可能会成功。同时想要成为某一个行业顶尖的人物,只研究单一本行是不够的,需要做到“不名一行,不滞一方”;喜好但不偏执,广博也需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