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知识笔记
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
我们再来看看费米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首先,要把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当我们把问题拆解为若干部分之后,就能想办法明确区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认真考虑所有的假设。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相关的信息,那自然比较好办。如果我们不知道准确的相关信息,还要进一步地猜,那该怎么办?
这里又有一个窍门,你要先学会用外部视角,再用内部视角。这两个概念是卡尼曼提出来的。所谓的 “外部视角”(outside view)是指先从普遍性入手,找到统计学中所说的“基准比例”。所谓的“内部视角”(inside view)则指的是特定事例的细节。
我们来举个例子吧。张国庆一家住在北京常营地区的一套公寓里,他是东北人,他太太是湖南人。张先生在一家金融机构上班,他太太是个小学老师,他们有个9岁的小男孩,叫张子豪,他们正在计划要第二个孩子。我的问题是,张先生家养了一只宠物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般人听到这个问题,会马上陷入细节的陷阱。比如,他们会想,这一家住在常营而不是金融街,说明他们不是非常富有,应该是中产阶级。他们夫妇两个都上班,可能没有时间遛狗。他们有个孩子,可能孩子会提出要求养宠物,但他们又计划要二胎,那可能就没有时间照顾宠物。我们会用这些细节编故事,然后想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你要警惕啊,这种思考方式会误导你。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先从一般到特殊,比如,你可能会在宠物协会的出版物,或是什么社会调查数据中发现,有40%的北京家庭拥有宠物。这个40%可以作为你进行预测的一个基准比例。
当然,张先生一家有其特殊性。当我们找到了基准比例之后,就要转入“内部视角”。“内部视角”研究的是跟张先生一家的具体情况有关的信息。比如,或许张先生的太太对猫狗过敏,再比如,张先生以前曾经养过狗。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修正我们从“外部视角”得到的“基准比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外部视角?如果我们先考虑内部视角,得出初步的结论,再转向外部视角,修正我们的结论,难道不是一样可以吗?很遗憾,这真的不一样。如果我们先从“内部视角”出发,很可能会出现“锚定效应”。我们在作预测时,往往从某个数字开始,然后对它进行调整。这个初始数字被称为“锚”。它很重要,因为我们通常不会对其进行调整,这意味着错误的锚很容易产生错误的预测。更糟的是,如果我们先从“内部视角”出发,那么,我们极易选择错误的锚。
当你先用外部视角审题之后,才能转入内部视角。内部视角是要分析问题的特殊性,这个时候,你就要深入调查,搜集具体的信息。而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记住,自己的判断可能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如何修正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我们来看看超级预测家是怎么做的。他们会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呢?会的。事实上,他们改变观点的频率高于其他预测者,但是,他们的调整幅度也更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最佳的。那么,为什么这种方法更有效?原因并不神秘。不会根据新信息调整预测观点的预测者,无法抓住新信息的价值,而对新信息太敏感的预测者,又会浪费了旧信息的价值,而这些旧信息正是之前预测的基础。超级预测者总是会小心翼翼地在新旧信息之间寻找平衡,喜新又不厌旧,尽可能把有用的信息都纳入自己的预测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迈小步、勤更新。
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过分自信,但是,有两个职业的人普遍没有这个毛病,一个是气象学家,一个是桥牌选手。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发现,这两种职业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能很快地得到明确的反馈。如果气象学家预测第二天有暴雨,但一醒来看到阳光普照,他就会知道自己预测错了。桥牌选手估计能赢多少“墩”之后,在每一盘结束时就会知道结果。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或是国际政治学家更容易过度自信,比如他们预测,美国会衰落,这个预测很难被证实或证伪,这个预测的时间跨度太长,所以,专家们就会用各种证据为自己辩护,说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信了。
说到底,失败对于提升我们的预测能力是必须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失败的时候及时知道,然后才能摆正态度,向失败学习。这就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要用到的“试错法”。没有犯过错、不肯承认错的人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学中讲的贝叶斯定理。你一定在万维钢老师、王烁老师那里听到过贝叶斯定理。
简单地说,贝叶斯定理是说,你在作预测之前先有一个判断,这是你的先验判断。然后,你得到了一个新的信息,通过评估这个新信息,你要再回头修正自己最初的判断。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根据新证据的重要性,持续不断地更新预测,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怎么成为超级预测者
提高预测准确度的窍门在于尽可能地减少犯错。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警惕自己可能会犯的认知错误,避免出现只从自己的鼻尖看眼前的世界的“鼻尖视角”。我们也不能做食古不化的“刺猬”,应该像“狐狸”一样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够做得更好,那就是把自己变成“长着蜻蜓复眼的狐狸”,也就是说,要跳出自己的观点,多学习别人的观点,采众家之长。
提高预测能力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总结了费米方法的步骤: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尽可能明确区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认真考虑所有的假设。借鉴外部视角,把问题置于比较视野下,淡化其特殊性,同时将其作为广泛的同类现象中的特例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内部视角分析问题的特殊性。此外,还要研究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哪些异同,特别要注意预测市场和其他吸取群体智慧的办法。综合所有视角,形成自己的判断,要像蜻蜓的复眼一样敏锐。
怎样通过“试错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
预测者完成初始预测后,很可能会遇到新的信息,这个时候,要避免出现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反应不足可能是由于限于知识的诅咒,反应过度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也可能是由于过度自信。正确的做法是小幅微调,而且频繁地调整。最重要的是,一是开放,二是坚持。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更好,才能坦然地拥抱失败,并对失败充满了好奇。而只有有了韧劲儿,才能保持对目标的激情,遇到失败也不会退缩。
有团队的好处和坏处
组团的好处是团队成员可以分享信息和见解。“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团队成员都能像蜻蜓一样有多种视角的复眼。通过分工和协作,团队也可以完成仅靠个体无法完成的工作。组团的坏处是可能导致“集体思维”,如果团队成员过于团结,或是在团队内部等级制度分明,没有人敢于质疑上级,没有人敢于发表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观点,这个团队就很容易团结起来,犯一个很大的错误。
所以,一个好的团队应该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要有合作,大家能够开诚布公地交流观点,另一方面,如果团队成员之间总是发生意见分歧,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会损害到团队的表现。为了保持这种平衡,就要教会团队成员进行“建设性的对质”,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质疑其他成员的观点,但要讲究方式方法。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还得回到苏格拉底老师那里。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不能怀疑别人的智商,也不要轻易质疑别人的动机,不要把自己的情感掺杂进来,你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开始提问,比如,你可以问:“如果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方案一,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方案一可能会失败呢?”或者:“假设我们不走大路,改为走小路,一路上会有什么情况呢?会不会最近小路上正在修路?”好的团队,要避开集体思维,也不要像在网上交流那样互相怼,要尊重其他成员,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而且,还要乐于跟别人分享。
好的团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员一定要有多样性。只有多样性,才能保证大家的观点能够互补,能够互相启发。假如团队成员太相似,就容易陷入集体思维,这就是为什么一群专家的预测往往比群众的预测更差,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太相似了,大家都不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一份书单帮你成为超级预测者
精读
菲利普·泰洛克、丹·加德纳,《超预测》
泰洛克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成名研究就是关于专家预测的跟踪调查。根据他的研究,专家的预测其实并不如群众的预测。这个研究流传甚广,当然也带来了不少误解。泰洛克的结论其实要更复杂一些,他指出,如果是一个专家和一个门外汉,专家的预测会更准一些,毕竟他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
但如果是一个专家和一群群众,群众的预测更准。请注意,泰洛克所说的群众是有一定的含义的,他说的不是一群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跟着起哄的吃瓜群众,他说的是一群并非严格意义的专家,但对要判断的事情有最起码的了解,不会人云亦云,能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的民众。泰洛克这个研究的另一个副产品是“狐狸型”学者比“刺猬型”学者对未来的预测更准,因为他们不固执己见,当现实改变之后,他们会及时地挑战自己的观点。
《超预测》这本书是对泰洛克的另一个研究的总结。他的上一个课题研究对象是专家,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退休人员,有的是新闻记者,有的人单兵作战,也有的组成一个小团队,泰洛克想知道,预测能力是不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根据他的研究,预测能力的高低跟知识水平无关,跟智商无关,但跟思考方法有关,跟预测者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有关。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即使自己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也要把姿态放低,谦卑一些,努力地向别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才能取得进步。
选读
预测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样,是从干中学来的,必须要不断地练习。多读一些可以启发自己思路的书,也有助于跳出思维的误区,保持开放的心态。我再为你推荐几本选读书。
1. 菲利普·泰洛克,《狐狸与刺猬:专家的判断》
2.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
3. 纳特·西尔弗,《信号与噪音》。
4. 乔舒亚·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
5. 迈克尔·刘易斯,《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