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论语》第二十:知时而动,如鸟!——《论语·乡党篇第十》 一八
2017-10-09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乡党篇第十》 一八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李泽厚说,这章素来难解和无解,于是他就勉强翻译了下,翻译得很糟糕。钱穆的翻译,较为正统了,但也加了一句,说读者如果有疑问,可以自己去找更好的解释。连朱熹也对此表示说,“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纪所闻,以俟知者”。这句话的解释,真的有这么难吗?
不是吹的,真的很难!首先这个“色”都不知道如何解释。也有些人对这句话的顺序都产生了怀疑,说应该倒过来,人先有动作,后说话,最后才是“色斯举矣”。而像朱熹等人,说此句有阙文,解释不清。今天我们就先依照原文来强作解释了。
按大家比较认可的解释来说,“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是指,一群鸟儿看到人神色不善,或者四周环境有异动,于是高高飞起,见没什么动静了,便又落下来。因后面孔子说到“雌雉”,有注释家就说自己看过雉鸟飞,飞不高,也飞不远,只能飞一段距离,然后就落下来了,不能像其他鸟儿那样,飞到空中可以盘旋,然后又落回到原处。雉鸟就是俗称的野鸡,见过的应该知道。那些说“回翔审观而后下止”,即飞起来回过头来看具体情况如何,然后再落下来集结,是有些瞎扯了,说明没有见过雉鸟飞这个实际生活体验,就根据文字硬解释了。所以说,解释文辞,我们还必须有点实践经验不可。
那么,雉鸟感到有些令它不安的动静,就会飞起,飞一段距离后落下。这样理解,“翔而后集”中就没有多少因果联系了,不是它回顾看到没什么情况而后落下,而是它不得不落下,“翔而后集”说的是个物性自然的现象。如果这样来解释,下面的“时”,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有些不好解释了。诸多注释家一定要把雉鸟飞解释成为“回顾审视才落下”,就是想避免出现这样的难题。可根据现实情况,雉鸟飞而落,又的确没什么心理的思考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孔子看到雉鸟惊起而飞又落下,于是发了一番感慨,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个“时”如何理解,真是个大问题。像我们上面对雉鸟的解释,能看出雉鸟“知时”吗?而且,这句话是《乡党》篇最后一句话,很多人对这点也做了一些解释,说这句是整个《乡党》篇的总结。孔子一生重礼,日常举止一切守礼,最后借雉鸟飞、落感慨“时”,是有些意味深长。可雉鸟的飞、落,与“时”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先看后半句。“共”,一般理解为通“拱”,解释为拜谢或作揖,应该符合文意。一些人将其解释为抓捕,甚至有人说子路抓捕到了还做熟了给孔子吃。这真想象力有些丰富了。孔子由雉鸟而感悟人生,他的学生子路听后去抓雉鸟,还要吃,你说可不可能?可如果按我们的解释,下面的“嗅”按常规就不好解释了。于是,有注释家直接将其通为“狊(jú)”,原指犬左右顾看,后又指鸟张开双翅。那么,“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就可以解释为,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后,深有感触,于是对着那些飞走的雉鸟作揖,那些鸟看到后,三次张开翅膀,最后还是飞走了。
解释到这,我们是否可以隐约感到这一整句话的“寓意”呢?雉鸟感觉到时势不妙,就会振翅高飞,飞到一个安全、安心的地方,可孔子他们呢?是否也应该如此呢?知“时”,真的不容易啊!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