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一天,家人在微信里嘱咐我:“职场里的人不可深交。”
1“学生”与“孩子”
今年可以说是我的职场元年,本科在海外交换毕业后,幸运的拿到了人生第一个职场offer:在Amazon从事KYC审查工作。拿到工作卡时有点激动,毕竟这是第一次和「学生」这个身份没有太大的关系。
来爱尔兰也有快3个年头了,从人生地不熟,到走在街上经常打招呼,也许是城市小的原因,熟悉周边总是不太费力。记得刚来时,坐在从机场开往市区的大巴上,看着漫山遍野的翠绿,以及五彩缤纷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本科下半场就这样开始了。
可能是我骨子里就不安分,也有可能是天生感觉迟钝,留学这两年除了当学生,还感受了不少社团文化与各种各样风土人情,做过兼职,也做过地推:)现在想想,可以说这后两年本科生活过也算是过的充实。
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却一直是个学生,一个课外生活丰富的学生,仅此而已。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在学生时代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务正业,哪怕你所做的正是你的兴趣所在。我理解很多同学,真的想从十几年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心中那个能为家里赚钱,实现自己理想的男人(女人),而不是爸妈老师眼中永远的那个被期许考试成绩的孩子。也许「学生」与「孩子」 在我们的心中总是被画起等号。
这两个概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处于嗷嗷待哺的求知阶段,都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都需要有导师与榜样,似乎两者一直都在不同场合诠释或代替对方。 但是相似,即为不同。
对身份的认知在这个年代似乎极度缓慢,年过不惑依然可以称自己是宝宝;进入职场却还是向往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回家便是继续寻求那份孩子的关怀。难怪武志红也要在书一直强调“大家普遍都还停留在婴儿期,都在找妈。”
去年我家搬来一位法国姑娘,学习优秀,打扮成熟大方。当得知她才18岁时,我不禁对她感叹“好好享受现在,多少女孩都想驻留在你现在的年华。” 但令我惊讶的是,她听后却满脸懊恼,沮丧地告诉我她一直想快点长大。
2 面对未知,我们的起跑线一样
道理我都懂,但真的面对挑战时,我还是会条件反射般向后缩一下。
与很多大公司一样,Amazon也采用绩效考核方式。(相信大家多少都对Amazon压榨员工的反面新闻有所耳闻。这半年我的感觉虽没那么夸张,但也是着实体验了一把每时每刻被督促的感觉。)公司管理层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纬度考察员工的工作情况,并且这两项指标与是否继续录用你,以及之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有直接关系。
于是,每一个能影响到你工作指标的事,在你眼里都是大事,哪怕今天在洗手间多待了5分钟,更别说接手你之前从没遇到过的任务了。
这时,遇到新的培训任务,或面临新类型的工作内容,都会对你近期的绩效考核带来波动。 一般员工都会很不情愿,这很正常,毕竟人的天性就是对未知感到恐惧和想要逃避,哪怕只有未知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成长。
经过几次被迫接受后,我逐渐放弃将「逃避」作为第一反应,开始主动渴求新的任务,尝试去获取第一手的经验总结。一段时间后慢慢发现,竟然开始有同事来问我对新工作内容的看法,毕竟作为新来的,之前一直都是我在不断打扰前辈问这问那。那时觉得,面对未知大家的起步都一样,越勇敢进入越能提前获得红利。
可能长辈或职场老手早就对这种生活轻车熟路,能接触到的未知,也许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我想说,经历60岁甲子,对于每一位50多岁的大叔大妈来说,毕竟都是这辈子的第一次啊。
3 对不起,我不是学生了
站在职场的门口,思考几秒后,转身对电影院卖票柜台的小哥说:“虽然我不是来看成人电影的,但还是给我来张成人票吧:)” 毕竟已经不是学生了。
当初那句「同事不是同学,不可深交」包含起码三种的感情,下面是考验大家语文功底的时候。第一,你之前对社会的理解几乎为零,不是说你天真,是你身边所有的同学都在天真。其次,陌生人都不怀好意,想想你上次钱包是怎么被偷的? 最后重点是,送礼收礼时一定要面带微笑,但回家打开包装后,是否还能一直保持微笑,那就不一定了,科科。
可能我喜欢交际,半年后和整个组的关系都保持的很好,也可能是认了太多的大姐和大哥,现在还能经常一起组个火锅。当然,我也认了个大爷:)我大爷是上海人,经常和我这个新疆人怼……哈哈哈,这里的故事就以后再说吧。
心中有他人的冷暖,并能关心之就有前程。 是我一直相信的准则。拥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思考,是即将离开学场,进入职场的必修课之一。
有时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职员,更不是孩子,那我是什么?难道非要称自己是社会闲散人员?难道非要继续扎进家人的怀抱?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卸下自己原有的身份铠甲,尝试与人深交,在多重标准下,重新定义自己,并平淡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别一味地期盼机会的来临,多往四周看看。拥有多种生活定位的人永远比拥有单一身份的人进步的快。
补张图,来自公司活动「关注男性健康月」
STOP MEN DYING TOO YOUNG
嗯,我也是男性
所以,关注我就是关注男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