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当孩子体验到挫败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挫败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情感,是我们渴望得到一个结果或一种状态,却没能得到时感受到的情感。
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挫败感,孩子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他的挫败感就会随之而来。
作者说,当孩子出现挫败感时,我们不要急于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挫败和焦虑,这会剥夺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而产生征服感的机会,没法体会到心流状态。
我就是那个急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昨晚孩子在学写名字,他感觉自己写得不漂亮,特别沮丧地趴在地上,嘴里念叨着,为什么我写得一个小一个大,这么丑?
看到他感觉挫败,我就想赶紧疏导,让他不要焦虑。当时就说,没关系的,刚开始学写字写得不好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你已经写得很不错了,没想到这番话并没能宽慰他,反而让他更加焦虑。
作者说,我们下意识先宽慰孩子,急于保护孩子,不认同这份挫败感,想赶跑它或掩饰它,不仅没用,还会带来副作用。
孩子体验的挫败感与随之而来的“无能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时,他会再次体会到这份无能感,想逃避,对挫败感的不认可而导致对自身能力的不认可。
终于知道为什么对孩子的宽慰无效,我想帮助他赶跑挫败感,却让他体会到更加无能的感觉,忽略孩子挫败感下面藏着的“渴望得到”的力量。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作者说,我们可以用张国维博士提出的“情绪三明治”法:先谈情,再说爱,最后讲理。
“先谈情”,就是认同当前的情绪,共情。比如,我可以跟孩子说,“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心情很低落、很沮丧”,帮助孩子觉察情绪,不急于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帮助他表达出来后,会慢慢平复下来。
“再说爱”,就是要让孩子看到内在的力量和以往成功的经验,让自我力量变强大。比如我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刚刚写字的时候特别专注,一笔一划都很认真,你特别想写好,我觉得这个王字就写得特别漂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出他的练习成效,孩子可以体会到内心很强的力量感。
“最后讲理”,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和方法。比如,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字容易一大一小,下次写可以注意哪些问题?帮助他打开思路,这时他的沮丧感和挫败感就会减弱,而产生一种力量感,会想试试再次写字时会不会更加漂亮。
通过“情绪三明治”法帮助孩子面对消极情绪,跨越挫折,孩子才有机会体会到征服感,体会心流的感觉,形成真正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