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了遍自己的朋友圈,最早的记录停留在2012年7月14日,距今已经有1888天的日子。那么在这么多天的日子里,我的朋友圈到底是呈现了什么?OK,那么就以数据来估算下:80%转载,19%旅游/生活图片,剩下的1%留给自己的摘录感悟,然后读书感悟笔记仅1篇。看到这些数据,我稍微明白一点点,为什么自己的朋友圈会如此无人问津。
有两个故事,在这里想分享下。前同事L曾经朋友圈呈现的基本都是心情摘录,当然文字平淡朴实却有一种接地气的味儿。所以,没有将其关闭展示。但是偶然间却发现多出了感悟、学习、健身、生活、旅游、读书等等。而且还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不间断转发自己的文字记录,整个朋友圈的质量一下子拔高了太多。有时你都会发现仅仅去点个赞,都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
朋友W最喜欢自拍,可以保持每天朋友圈更新一张照片。因此除了偶而的点赞,就觉得再也没什么可留的了。今年3月份再次翻阅却发现不知道什么开始,每条朋友圈展示的都是其工作上学到的知识点,再延伸到现实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对比感悟的总结。于是,各种专业术语开始活跃在她的文章里。从其中你不仅能感受到她对工作的一种热情,更能感受其明显的进步。前后巨大的落差,好像就是在刺激着你的神经,满满的正能量啊。
再回到自己的朋友圈,这不是一下就见出高低?可能自己内心还在找借口,其实是不好意思展示。拜托,应该是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去发表吧?如果是处于一种稳健成长的空间,可以利用的素材实在太多。何须再找那些莫须有的理由呢?直到现在自己仍然记得,有位网友在朋友圈发表的个人成长复盘。对于我这种患有“懒癌”的人来说,实在是冲击太大。
诚如剽悍晨读分享的《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这本书的建议,其实可以换一些方法来提升朋友圈的质量,如分享好听的故事;可以让别人可以轻松get的小技能;展示自己的优点。通过这些一点点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相信终有一天,也可以塑造属于个人的品牌效应,产生更多的链接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