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美国读博士时,选择了数学专业,不久,他发现自己所爱的是经济学。他问导师:我能换专业吗?素以严厉著称的导师半嘲讽半犀利道:当然,从我这儿毕业以后就能换。
导师知道了他并不爱自己的专业,毕业难上加难,但学生并没有放弃,他专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开始学习经济学,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自己喜爱的事当然容易,但为了做喜爱的事而付出艰辛努力,甚至肯把不喜欢的事做到极致,才是本事。
还行吧,总结得算是擦了点边。
同时,作者还给故事配了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标题:撸sir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撸sir的思维。
木子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公司的一次学习会上。这是一家创业公司,30多人,和其它在创业园中正儿八经的创业公司一样,氛围欢乐,同事融洽,节奏紧张。
做为最早加入公司的人,每个人都觉得,木子应该热爱这家公司,理所应当。
当木子提出辞职,并且辞职理由是"更热爱写小说,而不是商业文案",从CEO,到同在一家公司的程序员男朋友,再到要好同事,在莫名其妙与难以置信之下,还隐隐有种被背叛的感觉。
你怎么能不爱?你凭什么不爱?
尤其是,在你是前5个加入公司的人的情况下!在公司就你一个文案的情况下!
情况,木子心知肚明。所以2个月后,木子回来继续工作,若无其事,等你找个合适的文案我再走吧。
事情开始变得微妙,木子头一次感到:爱是一种绑架。文案内容不到位,是因为你不爱公司了吧?沟通少,是因为你不爱公司了吧?官网已经上线的内容,你怎么就不能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地读,找出不够好的地方,改了,你不爱公司了吧?
以及,我不就改了你一个标点符号么,反正已经上线了,你还能怎么着?我不过是替CEO给你传句话,不明白?你问我我问谁去?
在学习会上,CEO拿出这个故事,让一个老实同事声情并茂朗读一番,紧接着,另一位同事做天真状,问道:我们今天讲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
木子怒不可遏,说明你大爷!
说到这里,木子抗议地台了一下头,我把她头按下去,下死劲揉她的脖子,她疼得呲牙裂嘴。我是她的理疗师,每周六她都来我这里按摩颈椎,我了解她脖子和后背上的每块骨骼,每丝肌肉,当然,也有肥肉。
我不希望她失业,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缩减花销,那么,我的按摩费首当其冲要被砍掉。我有个3岁的儿子,顽皮可爱,老家的父母带着,每月要寄奶粉钱回家,过年还要给父母、孩子添置新衣,给村里其他孩子发压岁钱,再过几年,孩子要入学了,我多想把他接来上海,母子团聚。这些,都需要钱。
我忘了,有多久不曾对一件事特别痛恨或喜爱,好像什么都能忍,也什么都不那么喜欢。
我问木子:你有将来的打算吗?
她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在考虑我会不会觉得她不靠谱,然后认认真真地说:我攒了3万块钱,回家,每月给老妈交2000块钱生活费,够在家呆1年多,静下心来,写作,钱花光,如果写不出名堂,就继续找工作。
我按得木子的颈椎嘎嘎响,她竟能睡着,是真的累吧。我独自回味着开篇她告诉我的那个故事。
等等,哪里不对!
——专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开始学习经济学,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拼尽全力,争取选择的机会。
在有机会选择的时候作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这是两码事。
好鸡汤,可惜放错了佐料。
迷茫的时候,想放弃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鸡汤和经验的帮助,在那艰难的时期,它们像一盏灯塔,像酷暑中的一缕清风,指引我们,给我们希望。
有这样的效果,不正是因为鸡汤和经验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吗?我们与它共鸣,并因此,在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觉得这世上还有同类。
当有人端着一碗别有用意的鸡汤,想趁热给我们灌下,混淆视听,搬弄黑白,我们才如此厌恶。
我可以承认你的鸡汤和经验很有道理,但终究,我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所以,够了,您自己慢慢喝,别噎着。
我做按摩整整十年了,手法沉稳老练,可不知怎么的,在想通的这一刻,我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像是和这个有点另类的顾客一起,报复了这平淡无奇的十年。
木子并未作恶,并依然热爱这世界,真是值得欢喜。
我决定,等她醒来,我要告诉她:你做得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