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规矩 做实事 当好群众满意的“公仆”

作风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更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在直面群众最前沿的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犹如水之源、木之本,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落地生根,关系到民心向背,更关系到乡村振兴宏图的坚实根基。唯有以务实担当之姿,改进作风、深耕乡土,方能不负时代重托。

乡镇干部多坐群众炕头算收入账、愁盼账;多走泥泞小路看产业实情、民生短板。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的政策从纸面文件转化为带着露珠的鲜活实践,让每一项决策都浸润着泥土的芬芳与民意的温度。推行村干部“坐班接访”制度、建立“民情日记”常态机制,确保群众心声有处诉、诉求有人理、困难有人帮。

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瓶颈、环境治理顽疾、邻里纠纷等硬骨头,党员干部必须摒弃“击鼓传花”的推诿心态和“材料政绩”的形式歪风。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接最烫的山芋——在产业发展一线,带领群众探索符合乡情的新路径;在矛盾调解前沿,用“情理法”解开群众心结;在急难险重关头,挺立排头、靠前指挥。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硬标尺”,让每一项承诺都掷地有声,每一个脚印都坚实有力。坚决抵制“表格抗疫”“微信群指挥”等增加基层负担的新形式主义,把精力真正用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

乡镇干部手中权力虽微,却直接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必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常怀敬畏之心——管住“微权力”,杜绝在惠农补贴、低保评定等环节优亲厚友;抵制“微腐败”,绝不向群众索拿卡要。大力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唯有自身正、自身硬,方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支持,使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坚如磐石。

基层作风之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力量磅礴。当乡镇党员干部真正俯下身子听民声、甩开膀子解民忧、心存戒惧守底线,这股扎根泥土、服务乡梓的清新务实之风,必将汇聚成推动乡村巨变的澎湃动能,在广袤田野间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振兴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