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手机,那个时候最喜欢最期待的事,莫过于约上三五好友,在书店里静静待上一下午,淘书,看书,一起消磨时间。
从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里,读了很多书。名著,散文,小说等等,都喜欢看。后来上了大学,反而惭愧起来。四年下来,读过的正经书寥寥几本,不提也罢。倒是什么穿越文,种田文,一本接着一本地看下去,仿佛有了瘾似的戒不掉。现在想来,实在为这段荒废的时光感到羞惭。
本科毕业后的前两年,清楚记得,第一年里,只读了一本《白夜行》。剩下的时间被恋爱填满。恋爱让人失去大脑,那还能想到阅读。也偷走时间,这一年犹如白驹过隙,短得仿佛只有这一本书的时间。
本科毕业的第二年,也只读了一本小说。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 那时正是孕期,百无聊赖,而这一本字典那么厚的小说,一点一点,蚕食鲸吞似的被我啃完了。
今年,算是真正意义上又把阅读这件事列在了每日清单里。年初生日礼物收到一个Kindle, 总觉得既然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总不能辜负他和它吧。然后爱不释手满怀欣喜地开始频繁阅读。
说起"频繁",我有点心虚。因为从三月开始,到现在整整七个月,我只读了7本书,平均一月一本。这进度,缓慢而平静。有时候,又觉得着急,着急自己进度太慢,也着急自己读完书也写不出什么精彩的书评。这样的心态有时是让人崩溃的。
后来,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观察是有用的,思考是有用的,记录是有用的。"我被这句话一秒击中。
我问自己:我在阅读的时候,我思考了吗?我记录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我在不安什么呢?想明白阅读和写作均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儿,那么心态反而坦然了。
生活会让人急躁。做一分的事情,会渴望得到十分的回报。会吃着碗里的,又想着锅里的。会看不清自身所拥有的星辰大海,而去艳羡别人的灯红酒绿。
但是阅读本身,是让人心静的。你忘掉你自己的身份,忘掉你所有的疑虑和痛苦,忘掉你的社会关系,你就只是你,捧着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的你。你在书里找到你的星辰大海,你用这力量使现实的自己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