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父母逼着花费五六万只为考上高中的侄子还是退学了……
之前因哥嫂在自己没钱、没存款、负债的情况下也还要借钱送儿子去上特训班只为考上高中的事儿发表过自己的所思所想。
现在来讲讲后续吧……(在此声明,个人丝毫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哥嫂费尽心思将侄子送去特训班后,侄子果然不负众望的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高中,尽管不是重高,但全家人仍因为这件事喜笑颜开。
就在大家(尤其是哥嫂)以为终于可以放下心的时候,侄子竟在开学不久后,向哥嫂提出自己要退学的想法。起初,哥嫂还在挣扎、还在想尽一切办法的做侄子的思想工作,并动用身边可动用的一切力量只为说服侄子继续读书。
但这一次,侄子没有妥协,对任何人的劝解都充耳不闻,并开始通过自己的行为向父母发起了抗议。他开始不听课,去学校似乎只是为了睡觉;考试的时候,他开始交白卷,以至于次次都是倒数;他开始晚归,丝毫不顾父母在大街小巷寻找他时的焦急……
这一次,侄子赢了!期中考试之后,哥嫂在万般无奈之下,同意了侄子那不知究竟是对是错的决定。
哥哥说:“这一路走来,我真的太累了!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我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我再没力气为了他继续这样下去了……随他去吧!”。
我也身为人母,站在这个角度,我完全理解哥哥的用心良苦,也理解他的精疲力竭,更理解他的无可奈何。也是受侄子这件事的影响,我一直在思考关于“上学,是否真的是一个孩子的唯一出路”的问题……
注意,我说的是“上学”,而非“读书”,因为对于“读书”这件事,我认为,它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它是一辈子都该做的事。(至少于现在的我而言是这样!)
忘了什么时候,只记得刷到过一个这样的新闻,说某省有多少人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实不相瞒,我认为这个新闻值得深入了解与思考。
说回侄子吧!从小到大,侄子都是我们所在区域远近闻名的“捣蛋鬼”,他调皮、活泼、机灵,他让人又喜又厌,说实话,侄子还小的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他,(这主要是因为我不喜欢太闹腾的孩子。),可我心里一直觉得,这孩子要是引导得好,将来大概率是不会太差的。
从小学开始,侄子的聪明机灵就没有放到学习上,学习这条路他是走的磕磕绊绊,经常因为作业没完成或上课时捣乱或考得太差而受罚。哥嫂认为这是环境问题,因此在侄子念初二的时候,通过各种努力将侄子转到了我们县城。
后来发现,转到县城了成绩仍不理想,于是哥嫂又自作主张地通过各种努力让侄子复读了一个初二,然而,天不遂人愿,侄子的考试分数不增反减。哥嫂越来越着急,没办法,但又不得不继续想办法,就这样,补课成了侄子除上课以外唯一要做的事。
不知不觉,两个初二就在哥嫂与侄子都很紧张且疲惫的氛围中过完了。即便花了那么多钱、补了那么多课、费了那么多心,成绩却并未因此迎头赶上,去到初三后,下滑的脚步似乎对侄子紧追不舍。
初三下学期快要开学了,哥嫂无意得知有“中考特训班”的存在,校方保证侄子能考上高中的承诺说的斩钉截铁……就这样,侄子被哥嫂义无反顾地送去了那里。
别说,就结果来看,哪个学校好像除了贵以外,剩下的就全是优点了……我以为,考上高中后的侄子应该更有学习动力和目标,直到我知道他退学了。
现在的侄子,已然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活力了,与此同时,他的好奇心,他的异想天开,他的创造力,都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否会认为自己难辞其咎呢?而今后的社会教育,又会将他变成怎样一个人呢?
当我为了学习的事情与孩子发生冲突后,我脑海里就不断地在想“这个时代、今后的时代,需要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身为父母的我们,因为孩子,各种担忧、各种焦虑,因此便“自告奋勇”地担负起了为他们规划人生的重担,然而,且不说孩子愿不愿意按照我们的规划来,最起码要思考的一点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过得如何呢?我们凭什么认为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来她将来就能过得好、过得幸福呢?而如果我们对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的理解未必正确或者与孩子对它们的理解截然不同,那逼迫孩子事事听我们的是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呢?
不记得谁说过(好像是尹烨):“上一代总是担心这个会毁了孩子、担心那个会毁了孩子,但其实没有什么会毁了孩子,除了上一代。”,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好幽默啊,仔细琢磨一番后,我沉默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我很喜欢与敬仰他。原本,他该是在父母的期待下成为一位律师的,可他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法学专业退学,并在之后的岁月里,带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挣扎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历史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可是,生活中能尊重孩子的志向的父母并不多见,当然,能坚持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
最后引用马老在他的《活着为了讲述》一书中的话作为结尾吧!马老说:“如果你觉得不写也可以活,那就别写!”,我喜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