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或思考教学行为,也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教师提问的目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第二,启发学生思考;第三,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理解、掌握情况;第四,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其中,最核心的功能是启发学生思考。
好的问题,就是能让所有人一起思考的问题。它们大都设计巧妙,直指疑难,正中最近发展区,容易引发讨论,给学生以启迪,往往能够有效引起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而欲罢不能,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失败的设问,有的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有的过于复杂,超过多数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水平;有的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将学生思维引入歧途;有的天马行空,杂乱无章,没有起到聚焦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更不必说“对不对”、“听懂了没有”、“好不好”等无效发问!
因此,大多数问题需要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灵活处理,可增加问题、可拆解、可追问、可更换表达方式等。
以考察知识和技能的封闭性问题,此处且先不谈,仅就考察学生理解力的开放性问题做一探讨。
提出开放性问题,本人有以下建议:
1. 先不考虑知识层面,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上,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
2.从正在探讨的观点汇总寻找兴趣点。
3. 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理解力。方法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比如“你能做出描述吗?”、“你不能确定的是什么?”、“令你疑惑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能换种说法吗?”、“这个现象说明什么?”等。
4.尽量使用诸如“预测、”“分析”、“分类”、“归纳”、“解释”等认知术语。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和使用的词语影响这我们的思考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5. 认真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和陈述。
6.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改变内容和问题设置。
7. 在与学生交流对概念的理解之前,先通过问题引导,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看法。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思考是教学的核心,减少对学生的提问,就是浪费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