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 晴天
我想我患了学习焦虑症
读了不少书,从头读到尾,每一章都明白了,读完也没有什么印象
听了不少课,回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听了什么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不知道学完了最后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越学越焦虑
现在想想,应该是从高中起就这样了,买了很多参考书,但一直沉不下心看。遇到困难第一个想法,就是逃避
十年后,我仍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困难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躲来躲去,最终还是要面对
我的总结、概括、分析能力很差
所以我打算开启日更模式,刻意练习
最近在读一本书——《好好学习》,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对我有一些启发。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学习很方便,网上什么都有,各种课程、书,同一个知识有N个老师在讲,那么在知识数量和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认知深度。
认知深度,来源于对临界知识的掌握。临界知识是经过无数次验证过的、在各个领域起基本和重要作用的规律。比如复利、二八定律。
学习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建立好心态,养成一个好习惯,有个好方法。其次是学习具体的知识。
1.先从第一个层面讲:
(1)学习心态:
①要摒弃速成的想法,现在很多三天过考试,七天减十斤的课程、视频,大家都渴望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我曾经也是到处搜来搜去,希望赶紧从零基础到高手,但结果是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浮躁。学习就是一个慢过程,有些困难阻碍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打通的,慢慢来反而会比较快。
②减少习惯性防卫:空杯心态,想要学习新知识,就要面对和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先别着急否定,要看下有没有有价值的地方。
(2)学习方法:
以教为学:也就是费曼学习法。学完后,可以分享出来,强化记忆,对整个流程的理解程度。有时候一个问题,我们以为懂了,其实并没有,讲给别人听,不仅可以印象更深,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新想法,也会从多个角度刺激我们的理解
刻意练习:对基本概念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多思考。可以试着将这些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知识单元。我们学的都是孤立的知识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整合。比如初高中时学习数学,书本上的都是概念,可是考试时是对这些概念的整合、变形,如果不吃透概念,看清本质,做题时就会无比吃力。
复盘:多反思。书中建议以周/月、年、五年做反思。
2.第二个层面: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1)如何去发现临界知识
①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找各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我的想法:可以看教科书、或者看经典书)
②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比如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去找这个理论是怎么得出的?通过什么实验,这样对结论可能使用范围和局限有更清晰认识)
③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书中案例:刻意练习为什么重要,生理学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
④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我的想法:如果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或者喜欢什么,要多尝试,先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入手。(自己找各种机会去刻意锻炼自己,比如喜欢看电影,看完后可以尝试概况内容,写影评;比如喜欢出去旅游,可以写游记,可以拍视频)
(2)对于如何应用临界知识,我认为书上讲得比较抽象。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①看一些名人的公众号,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拆分出多少临界知识
②关于热点事件,或者一些社会现象,自己尝试着去描述、分析,然后再看看别人是怎么评论的
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等到实践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