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之前定下的目标~作一篇袁可立的列传,可惜本人太懒,资料又太散(大多被在鞑清之际遭封禁,甚至连《明史》里也不许立传),总算鼓起勇气准备开动了,却在昨天查资料时,被突然弹出的一个词条所吸引~袁昶,因其名字和家里小魔头只差了一个字,好奇之下就点了进去,等看完他的简介后,又跑去翻查《清史稿》(因为向来对鞑清极为抵触,特别是从咸丰开始到宣统那些年,所以除了历史课本上的那些,其余的之前都不想去接触)
在看完袁昶的列传后却又发现《清史稿》中少了很多词条中曾提到的那几封足可让袁昶名垂千古的奏疏(网上没找到原文),无奈之下,只得再去翻《清史演义》,还真没想到,那几篇百科词条中提及的奏疏全被蔡东藩收录在了书中,蔡是真的牛,“千秋神笔”这外号真不是白给的。而能让蔡东藩这位“毒舌”给出碧血丹心(丹心未泯,碧血长埋)的评语来,那被评之人绝对有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袁昶,字爽秋,号渐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早年师从刘熙载,又是张之洞门下高足,最后任官太常寺卿(相当于今之文旅部长),因上疏痛陈时弊,矛头直指朝中尸位素餐又刻意扶植义和团的几个高位鞑子重臣,最终却被载漪在慈禧面前弄舌,遭冤杀。事后不久,八国联军即陷北京(庚子之乱,辛丑条约的前幕),慈禧带着光绪等西逃(鞑清就是厉害,真有面子),后待光绪回京,即刻给袁昶下诏平反,追复原官,而等溥仪即位后,追谥袁昶为“忠节”,这应该是华夏史上最后一批追谥名单了。溥仪下诏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袁昶昭雪后,在他曾任父母官的芜湖那里甚至将尊经阁更名为“怀爽楼”,后建袁太常祠,上书“仁政忠节,光日月而薄霄汉,千百世不朽”。每逢清明、冬至之时,地方官绅、学者及百姓均前往祭扫。
袁昶的几篇奏疏,特别是最后一篇,因篇幅太长,过几天再译,好像网上也没有什么译文,正好!
明末动荡,武三袁无愧社稷,
清亡之际,袁昶亦不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