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月偏食可分三个阶段-初亏、食甚和复圆。幸运的是在7月17日凌晨,将上演“天狗吃月亮”的少见月偏食天象。据天文专业人员介绍,在天色晴朗的条件下,本次月偏食将在我国各地均可观赏到。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观看月偏食的时间更长,东部地区将出现“带食月落”的景象。
天文一直是我的业余兴趣,因此多年前就添置了一部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碰到这样的月偏食天象自然是不可能放过的,用平时使用的天文观测工具Stellarium(模拟星空)定位位置后,发现我们当地的月偏食发生时间是在7月17日的凌晨四点刚刚过一点的时间,月偏食是自月球的西北偏北的位置开始,延续到7点左右,于是定时闹钟三点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一个半夜起床夜观天象。
醒来后看看夜空,今天是农历十五,一轮圆月高悬夜空之上皎洁明亮甚是美丽。月偏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像,也就是说,发生月偏食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在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以地球而言,当月蚀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 (称为黄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中国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原理。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过通过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上图是我观测时手机拍照用的目镜夹,用它嵌套在望远镜的目镜上,才能稳定的拍摄到月亮清晰稳定的照片。因为是农历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加之当晚晴空万里,清晰皎洁的月色美不胜收,月球地形一览无余。四点刚刚过,月偏食准时发生,当晚拍了大概100多张照片,20多段视频,后来兴之所至,我又结合我的星空模拟工具,将月球上著名的地标都标注了出来,月海太美了,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太美了。所谓的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元,总面积上约占全月面的25%。迄今已知的月海有22个,绝大多数月海分布在面向地球月球的正面。
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较大的还有雨海,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这些名字是古代天文学家定的。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圆形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着的。月海海面一般比''月陆''要低得多,如静海和澄海比月球平均水准低1700米左右,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海底深达6000多米。
除了月海,月球上还有非常多的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是月球上最突出的环形山之一,直径为91千米,是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六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曾6次在月海上登陆,如''阿波罗-11''号、''阿波罗-17''号着陆于静海,''阿波罗-12''号着落于风暴洋。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在''海面''上行走,并留下一串串约3厘米深的脚印。发现月面的尘土是近于灰色的纤细粉末,有点像带有粘性的木炭屑。
哥白尼环形山的年龄是9亿年,哥白尼环形山的直径是91公里,单是想想这些数字都已经令我沉醉,这就是夜观天象的魅力所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但幽邃的星空仿佛与这一切无关,千万年亿万年他就始终高悬在此,东升西落再西升东落。在她面前时间是停滞的,星空独有的神秘魅力根本不是任何人能够驾驭的,我们只能静静的凝望、遥想、倚窗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触摸那来自遥远神秘星域的力量,你感受到它们发出的信号了吗?是否如我一样等待她今夜如约而至穿透心房?
【禾草唐楷】【坚持原创】【我是春天的花朵正好长在春天里】【转载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