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读王阳明的时候,从新认识了知行合一这个成语,成语的背景故事如下: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理解下来就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办事是第一层境界,也就是忠于自我;按照人生观办事是第二层境界;按照世界观办事则是第三层境界,每一层境界之间可以用天地之间的虚拟距离进行比喻,第一种就是随我心意,只要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人的标准是极其容易达到的,刚出生小孩子是最容易达到的,不管他人的意愿,一切随我心意而来,一切随我心意而去;第二层则是我们现在的成年人们面对的主要矛盾了,当我们经历过成人前的教育以及社会的教育之后,我们会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价值认可体系,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则是检验这个体系是否完美的一个主要评价方式,如果可以顺利的解决,则我们获得的物质资源、精神价值也就是成就感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果没有成功的话,则陷入到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境地,要么一蹶不振、要么碌碌无为,当我们突破的这一层认知之后,或者说我们开始明白了很多事情都是不完美的时候,我们也就和自己和解了,不再单方面把自己划分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个人,而是明白我就是我的时候,也就可以触摸到第三层的门槛,也是历练最为凶险的一关!

第三层之所以和世界观进行绑定,也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板一眼都成为了他人的模版,当自己的身处光明之下的时候,如果克制住自己的阴影下的邪恶,也就是最为人们所害怕的逆着人性前行,这种人的头脑极为清醒,当犯错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犯错了,那为什么又会犯错呢?无非是自己觉得会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但是能走出来的人又有多少?成功的人一步登天,成为了大家所敬仰的那一批人,而失败的人呢?为人所唾弃都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了.但是如果以包容的心态去兼并的话,那么这个人是很可怕的,就像一个拥有健康外表的罪犯,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犯案、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回作出一些人类这个群体共识下不能做的事情,但是真正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圣人的那一批人里,大多数都自我斩断了阴影的那一面,或者说我知道存在那一面,但是我选了向往光明,并去做让光明变得更加耀眼的事情,而就是这一步,是我们寻常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第一层境界的话就是随心,第二层境界的话就是随性,第三层境界的话就是随众,如果描述出来的话就是我是我、我还是我、我依然是我,在做的过程中去问心,在知的过程中无愧,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在行动的过程中去验证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在这个无数次循环的过程中去补充自己,这就是知行合一,一场如苦行僧修行一般的存在,但踏过充满荆棘的道路之后,说不定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想要追寻的那些事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