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知识始终都不能有明显的长进,我们并不必担心,我们只需要在学习上努力一下功夫,循序渐进。一定可以学有所成。
在儒家的一本著作《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先有一个本原,要在本原上用力渐渐的充实自己,循序渐进。就像当我们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当我们出生时呱呱坠地会啼哭,不久之后又会欢笑,不久又能认识我们的父母兄弟,在一两岁的时候能站立行走,可以持物负重。所以只要我们可以一天一天的学习知识,一直坚持下去,我们是一定可以学到知识的。就比如,我们种树一样,我们要去栽培灌溉,这个树才可以长得枝繁叶茂,但是当我们刚种下这根苗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想它会不会发芽,会不会长出树叶,会不会长出花朵,会不会有果实。这些都是我们不需要去想的,我们只要不忘记栽培灌溉,我们还怕他没有树杈树叶花朵果实吗?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寻求一个高成绩,而没有真正的想要去学习知识,那么最后也有很大可能会走上歪路。
如果我们看书或者学习一个知识时,没有办法明白这些知识点到底在讲什么。我们不妨可以试试自己去研究一下这个知识点,或者把这个知识带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这样这个知识就和我们产生了链接,我们自然就可以理解他,并且牢牢的记住他了。就像儒家的大道,如果只求于看书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儒家大道并不是靠看书得来的,书并不是大道本身,而是要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找到大道的方向,并且去朝着那个方向修炼。如果我们只看出是明白了书中文意的意思,我们虽然能把这道理解得明白清楚,可是却终身不会受益。儒家大道是要活出来的,要以身正道。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理会这些大道所想阐述的道理,而并不是把它理解成一个外界的规定。假若把儒家的大道理解成外界的一种规定,那就理解偏儒家的根本思想了。
在我们领会儒家的大道时 。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我们的心是不明的,我们的心现在是被某些东西所遮蔽着的。而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私心私欲和因为外界环境而养成的那些不好的习性习惯。然后,我们就要把这些阻碍我们心明的东西去除。最后,我们的心就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了。我们生来就是善的,这也就是“心即理”,“理即心”。理在于我们的心中,而我们的心也在理中。如果要求理便要向自己的心中求,真正要改变的是自己的那颗心。
我们学习也是如此,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并不只是把学的那些知识当成一个外在的,只是把它记下来或者理解了,和我们自身并没有产生任何链接,那么我们即使学会了也会忘记,就算我们永远都会这个外界的知识,对于我们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就比如我们的理科,如果我们只是单单记住了那些公式,那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讲只是一个考试要考的知识点,我们也只是记住,并且会计算。当我们长大步入社会遇到了新的问题时,我们并不能真正地用到这些知识。所以我们学习的这些东西不仅仅要记住它,还要探究它的过程,掌握其中探究的那种思想,在以后遇到难题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思想去解决它。
假如我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探究,而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在我们原有的基础上去充实自己的知识,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这个好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去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去创造更多的事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