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TA?
TA(transaction analysis),全名人际沟通分析学,这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了解TA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自我状态
在TA的定义中,沟通中的人们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这三种自我状态的意义是:
“父母”自我状态(P):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有点接近为精神分析里的超我)。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导被我们内化成自己内部的声音,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一般来说,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父母”,习惯发号施令、指导别人、发现并指责别人的错误。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有权威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消极一面是过分强求苛责别人,惩罚多于保护,高高在上。另一种是“养育父母”,有很多的安抚行为,将对方视为需要照顾的孩子,关系爱护鼓励甚至处处替代。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关心他人,有奉献精神,关心别人多过自己;消极一面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力,对别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状态(C):是儿童成长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出现在沟通中经常会让人感到童年的经历重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本我)。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一是“适应儿童”,听话,顺从。积极的一面是执行力强,服从度高;消极一面是缺乏创造力灵活性,不能承担大的责任。另一种是“自由儿童”,任性、冲动、缺乏理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的积极一面是友好合作、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乐观;消极一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
“成人”自我状态(A):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况,做出合适恰当的反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自我)。“成人”状态的功能是适应的,且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因为成人状态过于一板一眼缺乏情感,有时会显得乏味。
二、漠视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会习惯性过滤掉一些东西,这种过滤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忽略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资讯,这在TA中叫做“漠视”。漠视分为四种情况:
漠视问题的存在。因各种理由没有注意到问题发出的信号,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
漠视问题的重要性。注意到问题发出的信号却不重视,漠视问题的发展,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
漠视改变的可能性。环境决定论,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看不到可能性。
漠视个人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问题,只能维持现状。
针对这四种漠视情况,人们也会演化出相应的行为模式,包括:什么也不做、过度适应、烦躁、无能或暴力。
三、心理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前就已经对他人和自己的反应做了预设,有了预定的信念或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潜台词。也就是“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确立了在沟通中双方的心理地位,包括:
我好,你不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看自己总是好的,看别人总带着偏见。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把对方压下来,只有证明别人不好才是好的。他表面强势,习惯指责,内心是不安和恐惧的。
我不好,你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倾向于否定自己依赖别人,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
我不好,你也不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充满否定和失望。在沟通中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沟通,不相信可以解决也拒绝别人的帮助和沟通,从而让自己和身边人都陷入绝望无助中。
我好,你也好。这种心理地位的人,看自己是好的,看别人也是好的、值得信任的。当沟通中发生不一致,会认为是差异造成,会用信任的角度去沟通,客观看待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解决。
心理地位是怎么形成的呢?孩子在刚出生时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因而一开始建立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好”的以来状态。通过抚养者恰当的养育方式,孩子会慢慢学会思考、挖掘潜力、肯定自身的能力,建立信心,逐渐抛弃这种“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建立“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经常遭受负面的评价和批评,很可能就会形成其他三种负面的心理地位,内心对自己有怀疑、不安、自卑和胆怯。不健康的心理地位一旦形成,如果不察觉,就会在无意识中强化验证它,并一次次的在沟通中体会挫败感。
参考:
1、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主编 徐光兴】:艾力克·伯恩 朱迪的游戏——一例精神分裂和歇斯底里症患者的相互作用分析
2、沟通赢家:玩转四大沟通模式【作者 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