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赛课活动反
从5月9日高一教师技能大赛工作部署会起,高一语文组耿红梅、张晓荣、闫云录三位老师承担了这次观摩课,两周多时间,他们从研读教材、课标开始,确定教学目标,编写学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验收学习报告、收集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流程,备课、磨课、改课……这个过程辛苦而漫长,最终分别于5月20日、5月21、5月27日的第二节课完成了授课展示环节,高一全体语文老师和高二部分语文老师参与了听课、评课全程。
耿红梅的《桂枝香》诗歌鉴赏课
语文观摩课从红梅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拉开帷幕。教学目标3个:上片的景物描写方法,下片的抒情方式,最后怀古词的特点。作为一篇诗歌鉴赏课,重视诗歌的鉴赏方法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突出,思路条理,环节紧凑,学生积极。
学生高度配合,自主学习认真到位,学案任务完成良好。
不足之处,老师比较紧张和赶时间,催着学生展示的痕迹很明显,老师主导性太强,学生有点被裹挟着往前推进。学生之间碰撞太少,循着设计走完这个过程的感觉很明显。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声音偏小,不考虑公众场合发言的语速语调,难以让人轻松听懂。
提醒在教学过程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引导思考走向深入。不必为完成任务而背上负担。
授课教师耿红梅的反思
一节课眨眼就过去了,回顾整个过程,我有以下感悟:
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我们要磨备课,磨授课,当然,磨备课是前提。在准备本节课的时候,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不断的修正学案,修改教学设计,修改课件,越学习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有新的知识需要扩充,与其说在备课,不如说在提升自我的素养。
其次,博采众长,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课前,我们的卫老师提议运用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大家共同分析优缺点。事实证明,效果很棒。大家通过评价别人,反观自己,印象更深,大家可以借鉴。
另外,要上好一节课,在课堂环节安排上,也要花点小心思。我这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环节时间安排欠缺,前期文本分析时间耗费过长,任务过多。导致学生群文阅读环节时间紧张,不能大范围展示,品评。
张晓荣的《〈促织〉与〈变形记〉比较阅读》
晓荣观摩课上的是《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阅读,也是群文阅读的一个尝试。这两篇小说一个共同点是人的“异化”,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篇的异同。
围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的价值及异化问题,体现了小说阅读中的读进去、走出来的导向教学。
今天谈谈“异化”这个主题,以及从这篇小说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哪里。关于人的“异化”,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即是一种异化现象。
《促织》 中成名儿子魂化促织,骁勇善战,无往而不胜。不仅完成了交促织的任务,还因为高质量完成,而得到了众多奖赏,甚至与之相关联的众多官吏也荣耀共享了。似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甲壳虫,没有了价值,被公司开除,被家人拋弃,最终凄凉死去。
人异化为虫,人不如虫。都有荒诞不经的一面,可是这里都有对人自身困境的探究与思考。这正是这类小说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体现。“有时候我会想,我明明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也在为城市的发展做事情,可那种陌生和疏离感却一直伴随着我,我始终是一个外来者,漂在这座城市最让人看不见的角落。”正如诗人小海的这种困境。我们有没有这种异化呢?有没有这种困境?成人在社会中常常有,孩子们如何感受,这也许正是要探讨的课题。
每天吃饭、上课、睡觉。没有思考没有发现没有创造没有思想的学生,又是什么呢?拉磨的驴还是被提线的木偶?
授课教师张晓荣的反思
本节课讲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
刚开始导入时间过长,用了将近十分钟,应该最长五分钟结束导入,之后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中间设计的情节有些指向性不太明确,比如两部小说在变形的情节设置和叙述上的不同,我想的是让学生答《促织》情节一波三折,《变形记》重点在甲壳虫的心理情绪描写上,之后再引出两篇小说的写作时间相差了二百多年,人性开始觉醒,所以小说开始注重对人心理的描写。但是后来并没有说到这个环节。
我设计的本节课重点是最后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前边两篇文章的比较只是为了引出中外小说里都有对人的价值的否定。结果前边用的时间太长,最后正面积极的引导环节几乎没有时间了,所以整节课下来,气氛都比较压抑。
总结下来,就是提前没有设计好,又想全面地去比较两篇小说,又想将重点放在正能量的引导上,课堂上还想在加入一些对卡夫卡的介绍,最后呈现出来感觉课堂就有些散,前后没有一个很强的逻辑性。
经过反思,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具体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能看懂这个问题是在表达什么,课堂上要重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参与进来。
本次公开课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不断地反思总结,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和人生中的成长。
闫云录的《对比之中品形象》比较阅读
听完云录的课,大家一致的感觉是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发言大方,近二十个同学参与了互动。
不足之处是学生展示局限于自己组的问题,彼此之间互动碰撞少,课堂少有生成问题。学生在展示中的一个不恰当理解——祥林嫂的反抗性与祥林嫂身上的套子之间的关系,老师指出了问题,但引导分析解决问题上还不够到位。
另外黑板字也写得漂亮的他板书上不够严谨,没能完整设计板书,使板书达到与教学重点融合呈现的效果。
授课教师闫云录的教学反思
5月27日,我参加了高一年级的教学观摩赛课活动。作为一名参赛教师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倍感压力。焦虑、否定的情绪始终困扰着我,但我深知只有经历过这一痛苦的过程,才能更快地成长!赛课活动结束了,复盘自己参赛的整个过程,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收获
因为自己参赛的缘故,所以认真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然后吸取长处,课后积极向授课教师交流取经。对于自己选定的课题,我也是反复一番考量之后我决定了自己的课题斟酌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然后坚定的去完善去打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选题到打磨的这一过程让我学到了“只要想做成,一定可以把它做好”的道理。教学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在这条路上我一定要积极的探索,让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
在学生方面,一定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他们。教师只要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导得力,学生的表现一定会给你大大的惊喜!
不足
课堂还比较粗糙,需要精心的打磨。课堂节奏把控不是很好。在学习任务的设置方面,要考虑学习任务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组织学生讨论时,不应画地为牢,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然后形成学习成果!
改进措施
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多花心思在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中。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放松。
我将以这次赛课为契机,好好打磨今后的每一节课,力争做到堂堂精彩,次次进步!
攻玉篇
作为一次技能大赛的观摩课,听课老师从他们的课堂上可以学到的有很多: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几位老师都在朝着群文阅读的方向努力。单元教学已经摸索了一条新路。
2.备课、磨课、修改,一遍又一遍,最辛苦的过程往往是最有收获的地方。观摩课正是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赛课老师都提到了自己的课堂设计都学习借鉴了之前看过的公开课,从优秀老师那儿汲取了养分,培植了适合本班土壤的鲜花。学习先进提高自己。
4.充分相信学生,多给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及时补充或争论。让自主和展示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
一轮语文观摩课刚刚结束,但我们的新课程教学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