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我是为你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他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心理治疗大师,这个系列一共有四本,今天我要推荐的是《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被老师、被长辈教育,要做个诚实的人,然后自认为自己一直就是这么做的,等我们做了父母、做了长辈,我们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
以前的我,总认为自己可以坦荡荡的说: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犹豫了,我发现,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自己的内心,挖掘过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我无法再底气十足的说我就是一个诚实的人,我从来没有撒过谎。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畏惧、虚伪和谎言;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勇敢、诚实和爱。”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就是在剖析人们心中的那只恶狼。
作者作为心理医生,在文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15岁的少年鲁克就读于某郊区的公立学校,他的学习成绩曾经非常优秀,但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建议鲁克的父母带他见心理医生,找出成绩下滑的原因。
第一次治疗时,斯科特先是和鲁克沟通聊天,他发现鲁克的情绪非常低落,深入发掘之后,他发现鲁克很想读寄宿学校,很想逃离他的家。于是,斯科特又和鲁克的父母沟通,向他们推荐了一位更擅长青少年精神治疗的心理专家文森特,建议他们经过与这位专家沟通后,再决定是否让鲁克转学到一家寄宿学校。鲁克的父母答应了。一个月后,斯科特遇到了文森特,向他询问了这个案例的进展情况,文森特博士说,鲁克的父母从来没有联系过他。
七个月后,鲁克的父亲给斯科特打电话,希望他能够对鲁克进行第二次辅导。这时,鲁克已经转学到他家附近的另一所高中就读,他因为在学校被发现了有偷窃行为,而被老师建议进行心理治疗。学校的老师很喜欢鲁克,他们觉得这次鲁克的行为似乎与他平时的操守不符,所以他们没有开除他,而是决定留校察看。
在经过和鲁克的沟通后,他发现更需要治疗的是鲁克的父母。斯科特对鲁克说,建议他继续留在这所中学,也希望他能够去寻求文森特医生的诊治,同时建议他与他的父母一起接受心理治疗。
三周后,鲁克的母亲写信告诉斯科特,他们已经将鲁克送去寄宿学校就读了。
读完这封信,斯科特很是抓狂,在上次咨询中,他明明建议鲁克继续留在那所学校,因为鲁克在那所学校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但是,鲁克的母亲却故意歪曲他的意思,说他建议将鲁克送去寄宿学校。也就是在那一刻,斯科特坚信:父母的伪善和压制是鲁克抑郁的真正原因。
鲁克希望转学到寄宿学校,他的父母不假思索的就拒绝了他,甚至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鲁克在新的学校备受肯定,在社团的表现也尤为突出,但他的父母却不屑一顾;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他的父母甚至归结于家族遗传基因;鲁克不想转学了,他的父母又不顾一切的给他转学。
他们一直在伪装,他们一直试图伪装成尽职尽责、富有爱心、关心孩子的父母。恶人总是在刻意的欺骗别人,甚至也会刻意的欺骗自己。我想,鲁克的父母一定认为自己对鲁克倾尽全力,他们带鲁克看了好几次心理医生,还为他转了好几次学,而这真的是善良、充满爱的父母吗?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我们所谓的“我是为你好”到底是为谁好?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到底是为了谁?
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应该给予的是爱。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让他的人格依附于父母;是要让孩子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替父母圆梦;是要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而不是要父母替孩子生活。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做决定的权力;爱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从孩子生命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最后送上一段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劲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来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