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本质是虚构的,时间是虚拟的,不存在的,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方便计时,而采取了一种虚构的幻想,这世界上的精神体以及各种物质都是虚构的 ,就像余华所说的一样,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活着。是啊,功利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历程,人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那又何必不及时行乐呢,活在当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在经历着苦难为生命的努力活着,苦难他不值得被尊重,苦尽甘来,高中必修四哲学也讲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形是前进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基本原理,所以说人活着就应该及时行乐,顺其自然,等这世界一切的苦难都过完之后,快乐自然就来了。
小时候父母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考上清华北大就好了,考研了就好了,出去实习了就好了,工作稳定了就好了,结了婚就好了,有小孩就好了,小孩长大就好了,等病好了就好了,上岸的另一头还有岸,所以路的尽头到底是什么呢?人活着难道是为了这世界上所有虚构的事物而活着吗,不是人活着是为了享受过程,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尽管现在是苦难,但是未来一定很美好,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为了开心快乐而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看法,感受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看法。
余华老师有一句话,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是啊人生就像走在撒满盐的道路上,前途充满了无尽的荆棘 ,所以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
走一步算一步,而不是为了这世界上所有虚构的事情考虑的以后考虑着未来,因为谁都不可能断定未来会发生什么。
扯到教育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书育人,教书只是一时的,育人却是一辈子,小时候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其实老师们也是历尽千辛万苦,站在自己面前,老师看着我们就像看着当年他们自己一样,叫不醒的人永远都叫不醒,因为没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是不理解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中国国情应试教育,小时候读的那些文章,但是只是潦草的背玩,然后为了一个考试,没能真正理解文章中的含义,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经历多了阅历多了,回头想起那些文章,发现真的是感同身受,说的很有道理,这时候就产生了共情,恰恰说明了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当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对当年的文章和老师说的话,体悟灌顶,这时候教育才真正完成了闭环,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中有一句话:十几岁的我捡了一把枪,我无意间射出来,我以为啥事没有发生,等十几年后,击中了20岁的我,子弹正中眉心,教育完成了闭环。这段话的含义可以深刻地理解出教育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回到世界的本质问题,这世界上的本质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是后来的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了定义,这世界分为统治阶级,上层阶级,中产阶级 还有下层阶级,而统治阶级上层阶级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制定者,需要底下的阶级来遵守规则 ,而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往往是最不遵守规则的,也可以说是规则是制定给下面阶级的,所以说穷人越努力越勤奋的工作,只会越来越穷 而富人会越来越有钱,就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祥子到头来都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 ,但是穷人都在经历苦难来努力活下去,穷人都是为了这虚构世界以外的任何事情活着,说来也惭愧 ,这世界上也离不开穷人,物价在涨,房价在涨,穷人为了活下去,只能努力的赚钱 ,富人最大财富就是穷人 ,因为穷人可以为富人干很多东西,所以说这个世界是不美好的 ,很多人都是在为了虚构的世界,虚构的东西而活着,是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是没有原因的。人们在尽可能的创造经济,来为上层建筑国家以社会世界创造美好的蓝图。
扯回教育的观点,教育提前为我们灌输思想,但那时的我们却不能真正了解含义,所以说这次错过和矛盾 ,所以说年少时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精力和阅历,来理解文章中的含义,而不是等成年之后有了经历和阅历之后,才理解含义,这是不好的一件事情,教育现在的滞后性,导致了现在的学生都在为了完成应试考试而考试,但其实没有考试的话,能静下心来,读懂这篇文章,这才是有意义的,能读懂他的文学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呀,现在的学生都在为了未来努力学习,可是这个世界本质就是虚构的,谁都不能断定未来会发生什么。
以上观点可能比较主观臆断 ,纯属个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虚构的,现在中国的教育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而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那样子讲毫无意义,虽然说他非常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已经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