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心中的偶像是科学家,是时代伟人,而不是网红明星。
这样不求他有多大的建树,只希望他价值观正确,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被社会纪念和追随的。
我相信这个种子越早种下越好。所以就有了看这本《袁隆平的世界》并讲给孩子听的想法。
每天孩子去幼儿园后就开始看,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厚的一本纸质书了。
485页,文末作者说这本书即使篇幅够长、体量够大,也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
但仅是这样一个提炼和浓缩的世界,也足以让我们普通人了解一粒神奇的种子背后的故事,一个伟大、朴实的科学家丰富有趣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可以把这本书讲给你的孩子听,一定能唤起他对粮食、对耕地、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恩。
对大自然建立起这么细腻的情愫,长大后一定活的真实、善良、脚踏实地。
这本书从袁隆平出生,1929年一直写到2016年岁末,厚厚的一本书,我想总结出来一些有迹可循的脉络,希望这些文字日后能够化作思想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渗透给我的孩子。
一、杂交水稻的探索过程及重要节点事件
对于杂交水稻这一想法的伊始还要追溯到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这一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人民遭遇了长达三年的大饥荒。
袁隆平当时是在湘西的安江农校当老师,在这一时期,学校工资一分不少的照常发,但有钱也买不到一粒粮食。
他和当地所有农人一样,经历着漫无边际的饥饿和死亡。对于他,一个农校老师、一个农业科研人员,饥饿不只是死神的叩问,更是良知的拷问。
紧接着,1960年,袁隆平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带着四十多名学生到农村实习,那时候他也在搞育种、想增产,但主要考虑的是红薯和小麦。
直到有一天,生产队队长老向拿着他刚刚换回来的水稻种子诚恳地对袁隆平说“袁老师,你是搞科研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
就是这次的谈话,让刚刚经历过饥荒的袁隆平确切的意识到,农民最需要的东西就是能高产的良种,而水稻又是南方最主要的口粮。
良种和水稻这两个词第一次在袁隆平的脑中连接起来。
饥饿给袁隆平在农业上的追求提供了前提和原始动力,这次和老队长的谈话为他选择了水稻育种的方向。
而距离袁隆平最终确定通过杂交水稻提高亩产的路线,他还需要经过两个思想上的艰难转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