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上了三天的森田大课,为期一年的名师工作坊结束,结业典礼上有拍照留念,为了纪念自己学习的旅程,我发了一组图到朋友圈。很快,有一个久未联系的以前光研的同学看到以后发来私信联系我,向我了解森田疗法,想了解一下森田对她的强迫症会不会有效果?我跟她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森田疗法,告诉她森田是一个实践的人生哲学,是一门治“怕”的艺术,也是一种明确的生活态度。她听后很感兴趣,想做个咨询体验,由于当时时间较晚了,我们约到了第二天做咨询。
晚上放下手机很快我就睡了,但是这个信息植入了我的大脑,第二天早晨一早四点多醒来的时候,第一个头脑里面浮现的念头就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我怎么就答应了给别人做咨询呢?心里忐忑的感觉很真实。虽然前一阵刚刚参加了森田大会,紧接着上了森田课,但是所知也只是皮毛,加上自己还没有做过森田训练,不像其它几种疗法我自己都有切身的体会,唯一让我有一点点底气的是上一周在线下给一个朋友做的咨询和课堂上做的咨询练习都得到不错的反馈,我刚刚找到一点点做咨询师的感觉。兴许就像一个老师说的,心理学学习和自我成长会经历几个过程,而我现在刚好处在蜜月期,对一切都新鲜好奇,也非常的投入和好冲动,在我没太过脑的情况下答应下来大概也是自己潜意识的支配。再一想答都答应了,就是赶鸭子也得上架呀!
在我学习心理学以来,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无论学习什么技术,理论和技术是知识层面的东西,但是自己体验过就不一样,体验了再去实践过,感受和所得更不一样!从内心来说,我是很渴望对自己所学有一个实践和练习的机会,但是呢又担心自己学得粗浅,半壶水响叮当,对别人的问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反而给别人揭了伤疤,留个后遗症,这是我心里面的一个结,我想也是很多新手心理咨询师的心结。但是一转念,我马上想到了森田精神提倡的把情绪放在一边,带着症状干正事!我的忐忑也好,担心也好,紧张也好,是我皮肤以内的一种感受,是因为我内心有想好、想更好的的意愿,这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关键是我能带着这种情绪做点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课程的内容好好的回顾一下,把咨询的流程熟悉一下,好好的去体会和感受一下课堂练习中给小伙伴做咨询时候的那种感觉,同时,我也想到把自己的情况和师父沟通一下。想到自己有这么多事可以干的时候就顾不上那些情绪了!送完孩子,练习了一会儿易筋经并小跑了5公里之后,心里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我也没有任何犹豫纠结的给师父拨了一个电话,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做了简短的沟通,他短短的几句话也给到了我很大的提醒,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他让我放下对自己过高、过于完美的期待,尽己所能,尽力就好;对来访者的信任表示感谢即可,不用过分的热情,也不用过分的谦卑,既不把别人当成小白鼠,也不对别人的问题掉以轻心;他也告诉我,来访者的第一次咨询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具体的情况,明白来访者真正的目的,也帮助她来到看到核心和全貌,关键问题可以记录下来,之后可以进一步的探讨。
师傅的话给了我必要的提醒,也给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持,打完这个电话,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了。回家进一步和这个同学联系,跟她确定了时间和咨询方式,视频和电话两种方式她选择了电话咨询,我很欣然,无论哪种方式带着真诚和开放的心态,对方都会接受得到。我们约在下午2:00咨询,我也把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下调整,地点选在家中,既安静也熟悉安全,更可控一些。然后设好闹钟,该干嘛就去干嘛!
随着时间的临近,午饭以后感觉到自己的期待和紧张值在不断地飙升,这个时候,我选择了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解压方法——坐下来,写下去....自由的书写让我放松,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字可以静心,可以更好的自我觉察,也帮助我理清思路。书写的过程中,脑袋里一下蹦出了一个叫“仪式感”的词语。我是一个挺注重仪式感的人,虽然咨询是在电话里进行,但我也想有一种庄重和正式的感觉,所以,写了一会儿以后,我就去换好衣服,并认真的梳洗装扮,正好做完这个咨询我也要出门去见客户。在这样一种仪式感里面,觉得自己的使命感和角色本位也出来了,当我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说yes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准备好了。
2:00的时候,电话准时打进来了:“喂,德容,你好呀......”一个既熟悉也有些腼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在记忆里搜索着和这个声音有关的记忆,在三年以前我听她做过一次分享,印象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女孩,才貌俱佳,兴趣爱好广泛,积极向上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的甜美女孩,当时她的宝宝几个月,她还是一副少女模样,如今她的女儿慢慢长大了,我在朋友圈看着她的成长变化,也看着她的孩子长大。
她在电话里说着,在外人看上去她是一个积极、阳光、正能量的人,那是她平时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结果,其实她自己知道,自己也很多不好的地方,这些并不想让别人看到。我与她共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就像《白月光》里面唱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悲伤,都有自己阴凉的一面,我们也并不需要把自己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拿来示人。
得到共情与理解以后,她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诉说着自己的困惑和苦恼:她说感觉自己有很严重的强迫症,也可以说是很严重的洁癖——每天回家以后必须要洗澡,不光自己这样,也要求家人这样,回家以后洗完澡换上家里的衣服,然后才可以去沙发上落座。在她们家,回家洗澡就像别人家回家洗手是一样的。而且家人都已经习惯了,也很配合。
她这样描述以后,我问她:那你真正的困惑是什么呢?竟然在你们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家人也配合,那只是和别人家的习惯不同,这有什么问题吗?
她说:以前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这样做也不对,挺不正常的,想要自己放不,做不到还难受!
我渐渐明白了她的苦恼和痛苦的地方,养成了一个爱清洁、回家就要洗澡的习惯,自己不洗难受,看着家人不洗也难受,但是,这样去做了又觉得很强迫,理智上觉得控制不对、强迫不对,而又放不下,进而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
我详细的向她了解了一下,这样的一个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是从小就这样吗?还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慢慢变成这样的?她说他小的时不这样,小时候妈妈工作不在她身边,她是奶奶养大的,也是个疯丫头,妈妈不在身边管着自己,自己撒欢的玩,无所顾忌,很自由!后来,在上初中的时候,妈妈得了肝炎,她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妈妈就要求她每次必须要洗手并且要认认真真的洗,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了认真洗手的习惯。
后来,妈妈去世了!妈妈去世的早,她又回到了奶奶身边,在奶奶身边她就你不那样。我问她那后来这样的讲究卫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她说记得好像是自己有了宝宝以后,觉得宝宝很小,很娇嫩,需要很好的保护,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会每天多次的给她洗澡,自己也会格外的讲究卫生,慢慢的,后来就养成了习惯,直到现在!
我也问到她对清洁卫生的要求这么高,自己真正担心和害怕的是什么?
她说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担心孩子生病,孩子长大了她并没有这样的担心,但是,还是要这样做。孩子在外面玩的多脏她都能接受,回家洗洗就好,但是孩子回家不换衣服、不洗澡,她就会觉得很难受,觉得把家里也弄脏了。
我又问她:那这样的做法几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家人也很配合,就按自家的方式来,不改变对生活、对家庭成员的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吗?
刚开始她说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后来,仔细的想一想又说不对,家人在家里面也谨小慎微,大家都很敏感的看她的脸色,尤其婆婆还和她们一起生活,他也会觉得关系有时候很难相处!
到这儿,她自己已经有了觉察,我又进一步的让她去回想一下生活中那些冲突的画面,在她和家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她也提到了有时候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正是应该让她解放天性,让她自由无拘的时候,但自己知道就是做不到,这让她觉得很愧疚,也很痛苦!
都是孩子的妈妈,当她这样表达的时候,我能深深的理解,与她产生了共鸣,我也表达了自己也有觉得愧疚于孩子的时候,同时我也让她看到,对于孩子不必过于愧疚,她为她的的孩子做的很多事情也是其她的孩子在妈妈那儿享受不到的待遇。我这么说的时候感觉到她释怀了很多,情绪平复了一些,我进一步的展开让他她去看到,她的目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为孩子好,就像她的妈妈当初要求她认真的去洗手一样,那是出于对她生命和健康的保护,而她自然的从妈妈那块儿学到了这种爱的方式,直到自己有了女儿,这种母爱的天性也让她延续了这种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母爱是纯天然的,只是爱孩子的方式可以改进。
到这儿的时候,这个咨询也进行了一大半,通过引导她明白了自己不由自主的行为反应的是她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她用这样的方式延续着妈妈对她的爱,也在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寻找着从妈妈那儿缺失的安全感,她也看到了女儿的无辜。
后面,我就是简单的给她介绍了一下森田疗法里面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也给她提了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顺。先去接纳自己,顺应自己的情绪。转念容易,改变习惯比较难,第️步先接纳自己,这毕竟是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当自己有觉察的时候,一步一步的来,一点一点的进步就好,不求速胜。
第二个建议:一边觉察一边体验。像森田疗法倡导的那样,带着情绪去做事儿,去感受一下自己一天不洗澡,孩子一天不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第三,给她留了一个思考题,森田里面有一个主张—像健康人那样活着,让她去思考一下,怎样算是像健康人那样活着?
未完待续!期待反馈!
附1师父的督导反馈:
德容的文章我刚才抽空都看了,感觉挺好的!自己的心路历程啊,跟她建立的关系啊,特别是后边的咨询对情况的了解、理解,尤其是这个几点建议很森田、很实用,可喜可贺呀!
把这些东西整理成文章,再配合上听师父的课,看书,再听别人的课,慢慢就形成自己一个咨询的流程、咨询的特色。
附2督导建议:
1、如果有后续咨询,把下次咨询约定的时间明确,大约多长时间咨询一次?下次什么时间?需要交哪些作业等等。
2、森田疗法的咨询步骤可以更加明晰一些,第五部可能涉及到今后怎么训练,这个可以忽略,其它几步让这个步骤性更明确一些。
3、再一个就是要跟她明确这个关系到底是朋友还是咨询还是训练?这样双方都有章可循。
4、目前你的这个建议我都没有修改的这个想法,可以看看她的反馈再下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