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四点半起来,五点钟出门去了机场,六点五十的航班去大同,下午在大同有个活动,我要在活动上发言。看书到一点多才睡,坐上飞机就迷糊了,直到落地被震醒。真是困呀!
黎明时的机场还挺好看的
大同又冷又干燥,到了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了几杯茶缓解了一下干燥,随即趴在床上睡了。十一点半,春姐过来找我,聊了一会儿下楼吃饭。打电话给酒店总厨张文,正好赶上他家里有事不在酒店,随即找了副总厨李宇,他们俩都是屈浩老师的弟子,元旦时和春晖一起见过,也算是熟人了。因为下午要开会,午饭时间很短,李宇安排了几个菜,大家边吃边聊,两点钟吃完饭,上楼准备一下下午要说的。
烙的烧麦。馅小,不如蒸的好吃。
豆腐丸子挺好吃的。
吃到一种大同的年节吃食鸡蛋碰糕。糕是黄米糕,黏黏糯糯的,就着小炖肉和煮鸡蛋一起吃。碰糕原本没有这么复杂,就是黄米糕蒸熟了,炒个鸡蛋,用糕碰碰鸡蛋就吃了,为的是借一点荤腥。这是过去苦日子的美味,现在不用蹭了,直接就着炖肉鸡蛋吃。
黄米糕。单吃太黏,很难下咽。
有了这个肉汁肉块,黄米糕也容易咽下去了。
吃的时候就是这样:有肉有汁有鸡蛋。
三点到会场,参加“游古都大同·品天下美食——中国(大同)美食旅游文化论坛”。
最近开车时,经常听到大同的广告,逛古都,品美食,泡温泉。这几年去过几次大同,城市建的不错,晚上的灯光工程也很漂亮。说起来大同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云冈石窟、长城古道、悬空寺等景点都很有名,而且大同还是晋商北上的必经之路,哥哥走西口也是从这里出发经过,奔向草原大漠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地理风貌都令人向往。
这个就是大同蓝(图片来自网络)
古城夕照(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大同的美食,人们首先反应出的是“刀削面”,问过很多山西的朋友,也说大同的刀削面好吃。
我在大同吃过刀削面,还吃过豌豆面,都挺好吃的。但是除了刀削面,我还真不知道大同其他的美食,更多的还是主食类的面条和其他面食、杂粮。我曾经在一篇讨论陕西饮食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主食丰富的地区,副食相应就会简单一些。大同的饮食大致也是这样一种情形:各类主食丰富多彩,副食(菜)相对简单。这种情形在西北地区大致相同,和气候有关,和地形地貌有关,寒冷干旱山多地少,蔬菜少水产少,荤腥多是肉食,而且是那种大块吃肉的豪迈款。在大同吃过几次饭,作为北方人,我喜欢大同的面食,可是从饮食丰富度来说,大同是无法与江南那些城市体量相同的地区比较的。
论坛上有位嘉宾在发言中提到了胡焕庸线,大同正处在这条线上。但是我觉得嘉宾对这条线的认识理解以及对大同与这条线的关联阐述没有说到点子上。胡焕庸线是中国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降水量的多寡与物产相关,农耕与游牧的区分在烹饪上的表现就是“调”差距。游牧地区大致属于只烹少调,原材料煮熟烤熟炖熟就是了,撒把盐就吃了;农耕地区则是有烹有调,做熟了还要调出好味道。大同地区在这个节点上,比不上江南沿海地区丰富,又比游牧地区复杂,介于两者之间且区域特色明显,民族风味显著。这样的饮食特点让现在的大同很难做到以吃带游,很难让人因为吃去大同;利用景点优势吸引游客,适时恰当推出特色饮食,把大同特色作为旅游的一个内容,一个补充,应该是现实可行的。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但是每一个城市的食物都有着这个地区的特质,或包容或纯粹,这些对于当地人也许是再熟悉不过的,对于其他的地区的人来讲,则是一种新奇、一种神秘、一种可以期待的味觉享受。
以美食为主线索,串联起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等纵深元素。以美食的味道,解析城市味道、城市气质。以“变化的城市,不变的味道”为灵魂,传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文化,以食物的美好,表达城市的美好,诠释城市魅力。做到这样,也许就可以“以吃带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