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技术进步的是与非——《玻璃笼子》读后
《玻璃笼子》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专家。这位作者的写作风格,总是和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唱反调,乍一听他的观点,好像对什么新东西都要抱怨几句。实际上,仔细想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仔细审视一下,它从我们身上偷走了哪些东西。
现在我们只要手里有手机,就可以搞定大部分的事情。但是如果手机丢了,造成的麻烦也比以前大多了,以前丢了手机,更多时候是心疼钱和有用的电话号码,现在手机丢了,起码得先冻结支付宝、微信、网银,然后再把密码重新修改,还得防止别人通过自己的账号去跟亲朋好友诈骗、盗刷自己的银行卡。可以说丢手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丢了手机之后的各种信息泄露和后续的麻烦。
作者认为,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把我们圈在了一个玻璃笼子里。这个笼子看上去是透明的,不耽误我们看外面的世界,但其实我们是被死死地卡在里面,根本没办法出来。作者认为,我们在慢慢地被身边的工具宠坏。
现在可以说,很多事情都是自动化帮我们搞定的,扫地可以让机器人做、去陌生的地方可以用导航、自动驾驶的汽车也准备投入量产。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机械了,以前可能还需要写写画画的事情,现在就是敲敲键盘,把预先设计好的东西输入到固定的程序就可以了。
作者认为,自动化替代了我们的决策能力。最早我们发明工具,是为了节省体力、提高效率。比如抬东西太累了,我们就发明出来杠杆、滑轮。长途搬运东西、走路太累了,就发明了轮子和汽车,手工制作太慢了就发明了机器,虽然有了这些工具,但关键决策权力还在自己手里。现在自动化背后有庞大的数据库和科学的算法,这些技术特别懂我们,于是我们就越来越相信程序做出来的判断,这样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遵守自动化做出的决定。
又比如很多软件里都有猜你喜欢的功能,现在的购物网站,都会经常根据你的搜索历史,推荐你可能需要的东西。虽然这些是小事情,这种推送看上去是帮我们在筛选更贴近我们喜好的产品,但是我们真正可选择的范围缩小了,因为自动化已经提前帮我们做了决定。
自动化会钝化我们的思维。自动化的出现,让我们不再需要直接做很多事情,只要盯着屏幕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学习其实是有“生成效应”的,就是比起别人直接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对自己创造的信息记忆更牢固。比如说自己造的句子,就比书上直接给我们的句子要印象更深刻,我们自己做出来的答案,就比抄别人的记得更牢固。我们积极思考并动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个技能越积累越多,我们的技能库存就越来越大。
之前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是眼睛看、耳朵听、嘴巴里还重复着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手上写了笔记。但是现在有了自动化的介入,很多时候只需要用眼睛看就可以了,做笔记也是在电子屏上选中、划线就可以了。这就让我们的感官利用越来越少,用得越少,退化就越严重。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让我们失去很多隐性知识,因为思维生成的时候是需要深层次地加工的。
自动化还有未解决的道德问题。自动化这么强大的功能,甚至能够代替我们做出决策,但是有一点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就是没有它自己的道德判断。一些我们觉得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同步翻译、快速匹配、数据分析、批量交易,对它们来说太简单了。但我们觉得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情绪、情感表达、道德判断,这些对自动化来说,就很难实现了。
现在特别火的自动驾驶,各大制造商也开始研发各种自动驾驶的周边产品。但是有人就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无人驾驶汽车为了保护乘客而急刹车,但是急刹车会伤害旁边的路人,无人驾驶到底应该如何做?机器的道德失误,应该去责怪谁呢?假如有恐怖分子命令机器人伤害无辜的人,这些机器人到底是应该完全遵循主人的意志,还是应该抗命?
这本书对于技术的乐观打了一针镇静剂,让我们看到,过度依赖使用自动化会让我们的技能退化、失去决策能力、钝化我们的思维。但想要完全脱离自动化的生活,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清醒,把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相结合。
虽然自动化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看不见的笼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找到不能被自动化代替的部分。一名作家,永远不能被文章生成器替代,因为无法表达出他要的意境;一名医生,不能被机器代替,因为病人很微小的症状,都需要医生去询问、去观察,用丰富的经验去判断;一位设计师的作品,不能被软件包办,因为每个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