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们懵懂的什么都不懂,以为我们的生活目的就是父母开心,老师开心。永远做他们嘴里对的事。唯有这样才能得以认可,表扬。渐渐的,我们忘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课堂上,因为学到一个缩写的UFO,我们就可以在自己寥知无几的天文体系里天马行空。然后,在同学们记单词的时候,眨巴眨巴地问老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这时老师只会抛来一个嫌弃的白眼,心想又扰乱课堂纪律,小鬼崽子又想些有的没的。于是丢一句:“老师让你记单词还是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上课又开小差!”于是我们收敛。抑制好奇,收拢想象。
慢慢的更长大一点,我们渴望像个大人一样生活,渴望认可,渴望独立,渴望袖口的风。不知道人在没有真正长大的时候,以为只要长大了就是解脱。于是我们满载欢喜,心潮澎湃。
初中,和父母说骑单车上下学,妈妈严肃的说 :“不行,你还太小了,容易出事。”
溜游戏厅打把游戏,被斥责:“还想不想读书了,玩物丧志 !”
高中,向往别处生活,想有一趟属于自己的成人礼,又一次“不行,你还太小了,万一被坏人骗了怎么办? ”
是的,没有主见,没有定力,只在不服和叛逆中度完匆匆那年。
好不容易,大学毕业,长大主宰自己人生的那一天真的来了吗?
初出茅庐,我们想握住那份飘散又坚定的勇气,在外拼搏。然而,三姑六婆再加父母,苦口婆心:“你还年轻,没经历过什么事不懂,外面的大城市哪有那么容易混的,谁谁谁出去多少多少年了,也没看到混个什么样来,你又是个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怎么叫爸妈放心呢。回来考一个公务员,稳定的收入,工作体面,说出去也好听点,老来还有依靠,怎么样也比外面打工强吧。父母都是过来人,怎么会害你呢 ?”
耳提面命,春风化雨,大理小情,诸如此类。
是的,想想父母说的话肯定是为我们好,毕竟他们更有生活经验,那句古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
所以,我们又妥协了。
我又妥协了。
父母真的都是希望我们生活更轻松更舒服。他们以自我时代背景参量现在人的生活 ,以孩子的未知 选择自己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他们承受自己人生的不易,还要为我们遮风挡雨。
原来被什么庇护就会被什么束缚,从来都是失得并存。
然后顺理成章 笼中鸟,金丝雀。
纵然如此,这一切不能说对错,一切无可厚非。只是我相信生活有很多种可能,不论你选择了哪一种,人都会去设想另一种的可能性。而你拥有的所有经验,总会在日后都串联起来,以你的步印做画笔,勾勒出属于你的羊肠小径。
在如今安逸沉暇的日子里,我从清闲发慌中隐约触到了熟悉的光。骤然,那份光亮忽明忽暗,却从未湮没。它会在适当的时候,在你可以背负的阶段,悠然伫立,牵引你向前,近一点,再近一点。就像迷航大海的人,借灯塔引路,感觉依稀前方,却仍旧遥远。确幸,只要不放弃,终将抵达。
这是什么光?
穿过层峦叠嶂,帆墙林立,是金碧辉煌的梦想之光。正是它,带我走向了阅读,在其间,我似乎也看到了那个无法言传的自己。我欣喜,心底张扬。
或许写作对我来说,相当于从头再来。从上了高中至今九年写的文章,屈指可数。尽管如此,连两脚书橱都不及的我渴望文学充盈我未曾丰满的灵魂,渴望万卷书屋,下笔有神。
文字,我相信它可以带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文学,便是梦想之光带给我最好的礼物,它与生命共存。
心中藏之,无日忘之,日渐深之。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38岁那年,琢磨着要不要去读两年的放射线照相术大专学位。然后我跟朋友说这事:我觉得我自己太老了,等拿到学位时我都40岁了。朋友说:如果你不读,你还是会40岁,一个没有学位的40岁。我现在已经60岁了,那个学位证书改变了我整个生活。/
幡然醒悟。
以后人生的几十年,几十年里的每一天,要如何过,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是碌碌无为偏歌颂平凡可贵,还是要无岁月可后悔,无往事可欺瞒。
《坦白书》中讲到 :所有你们不相信的事情我都要一一地去做一遍,亲自体验一下不可理喻的成功,或早已注定的失败。
再没有比这更意气风发的了 。
讲的是自己的目标,以及由点及面的学习,努力。而学习一样东西的最佳时期:除了你的小时候,其次就是现在了。把握好,朝着心中那光亮前行 ,越刻隽永 。
希望 ,每个人会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光,并且敞亮它,或踽踽,或结伴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