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知道写下这句话的姑娘当时想去看哪里的世界,但是这句话火了,很多人都把它作为自己的梦想,包括我。马云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看遍世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会努力。
我是个喜欢溜达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在周边转转,熟悉周边的情况。当年读大学,后来到北京,我很喜欢坐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去看这个城市的风景,希望发现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地方。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发的首个城市,经济特区,是中国南端的城市,比邻香港,是和北京上海齐名的大城市,深圳有腾讯、华为等世界知名公司,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没到过深圳之前,这是我对深圳的印象。
2014年春夏之交,我有幸在深圳生活了将近一个月,溜达了深圳很多地方,不得不说我对深圳的印象还真是蛮好的,绿化好,道路整齐干净,没有雾霾。三月时节,北京树木才发芽不久,南中国的深圳绿树重重。去深圳之前我没有去过南中国任何城市,对潮湿没有什么概念。到了深圳才知道梅雨季节的潮湿猝不可防。当时住在福田大道附近的一个酒店式公寓,整个房间感觉湿漉漉的。
深圳也是个快节奏的城市,上下班早高峰公交和地铁上人满满当当,大家匆匆忙忙。想比起北京打折后4毛起步的公交票价,深圳的交通实在太贵了。而从交通的方便程度来讲,深圳可能因为自己道路的问题,确实不太方便。乘公交去,返回时找不到回程的公交了,不像北京只要到马路对面等就好了。开车也是,没导航根本没法回酒店。路上很多司机恍惚,严重怀疑是在思考怎么走。作为一个记路小能手,经过不远处的立交桥怎么回酒店一个月我也没记住。半世英名毁于一旦。但是深圳的交通比较顺畅,可能和交通灯的设计比较合理有关,基本可以满足行车和行人能够各走其道。问路就困难了,不知道的多数,还有冷漠走开的。深圳很多道路口,都设有辅警执勤岗,有便民箱,能够提供问路等基本服务,而且看起来也能为路人增加安全感。
在深圳看到的当地人和外地人一样多,即使是菜市场当地人多的地方也不会一开口就是粤语,感觉很包容。菜市场的生禽很多,总是在出口处,整个市场里有鸡圈的味道。市场里面总是水漉漉的,蔬菜很新鲜,有很多北方没有的品种,猪肉和小时候吃过的猪肉一个味道。超市和菜市场的肉类和蔬菜、水果价格要高于北京很多,能想象到在深圳生活压力并不小。
深圳市民中心是一个集政府办公、博物馆、档案馆于一体的建筑,和北方各地政府有高高的围墙、森严的门口警卫不同,这里没有大院,可以从楼中穿行,第一次与市政府机关办公楼这么近的接触,哈哈。政府机构集中办公,想必也能方便办事的人们,最起码不用满城跑了。市民中心旁边还有图书城、少年宫、市民可以娱乐休闲的广场,南侧有莲花山公园。深圳博物馆就在市民中心,那些曾经的苦难过往,30多年的奋斗史都在其中了。作为我去过的第二家博物馆,深博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更生动些,不光有画面,还有人偶。
深南大道是一条很宽的马路,两边郁郁葱葱,落叶和垃圾有人清理后装入袋里放在路边再运走。公交牌上干干净净的,没有小广告。沿着深南大道,那些现在或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品牌都看到了,康佳、TCL、创维、QQ等。腾讯的大楼高高矗立在路旁。因为关外实在太远了,华为、富士康我就没去。
华强北,曾经的中国电子第一街,随着电子商务的进步,似乎人气弱了很多。当年北京的海龙还熙熙攘攘,如今也变成了写字楼。
那些传说中的世界之窗、华侨城、中华民俗村都曾经路过,没有特意进去玩,门票太贵了。特意去了趟园博园,不同于北京园博园的平坦,深圳园博园的道路都是陡的,整个院子就像建在山中,连绵起伏,人不多,不像是在人潮涌动的深圳,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去大梅沙的那天没车,公交车一路奔驰,还路过了中英一条街。大梅沙三面环山,蓝天大海相接,沙滩广阔,沙质细软,果断甩青岛海滩几条街。
沿着海边铺设的绿道长长蔓延,周末很多人跑步、骑自行车、步行在其中。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绿树成荫,配着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深圳的人好幸福。
深圳的雨水太多了,经常是大雨间歇,小雨不断。离开深圳的那天,大雨滂沱,天地白茫茫一片,据说有些地方还淹了。在机场等了八个多小时才登上飞机,在飞机上一坐两个多小时才起飞。下午两点的飞机愣是熬成了红眼航班。等在机场里不断有人争吵,理论,要说法,也有人安静地等着。
作为一个长期混迹在北方的北方人,到了深圳才发现南北差异是如此之大,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不是同一种情怀啊。城市管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极大的不同。你认为很新奇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讲却是司空见惯。原来世界有这么多不同,因为不同所以精彩,旅游真的可以让人感知世界的不一样,人文的多样化。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处事方式,无所谓正常与否,对错与否,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只有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地方的人,你才会知道粽子可以吃甜的,也可以吃咸的,也可以加肉。
深圳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开端,深圳给了很多人重塑自我的希望。希望我在深圳种下的世界梦的种子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