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推进每月一事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第16届年会报告
推进每月一事,是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也是新教育实验关于习惯养成的独特创新。“每月一事”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习惯养成,但“每月一事”确实是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方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缔造完美教室的重要路径。
“每月一事”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课程的项目,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小课程系统。它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不断被执行与落实,也不断被创造、丰富和完善。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校生活的节律,梳理学校的各种仪式、庆典、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整合多方相关资源,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明确有序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把教育生活变得完整而幸福入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促成人格建构,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
“每月一事”项目,不是需要实验师生为这一个项目单独造一条高速公路,而是首先要用“融合”的方式,让每月一事与其他九大行动产生深刻的联系,发挥融合的强大效应。甚至可以说,“每月一事”首先需要与新教育的各大行动之间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所做出来的才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本身就是十大行动中的三个,而它们背后隐含的阅读、自省、沟通这三点,本身就是“每月一事”的三大主题,同时其它所有主题也需要通过阅读来认知,通过写作来省悟,这些只能在教育生活中彼此编织、有序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还比如,“每月一事”和“完美教室”,看起来是两件事,但事实上没有“每月一事”的习惯养成,就没有“完美教室”里的生命绽放。
当然,“每月一事”还必然和儿童生活相融合,和教育内容融合,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和核心素养要求融合。只有这样把教育视为整体,把“每月一事”视为切入的角度,以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意识去以整合课程来规划和落实,才能真正做好新教育的“每月一事”。
一、每月一事的主要内涵
“每月一事”项目的设计,主要从根据习纲主题、目标指向、习目专题和每月事名四个部分展开。习纲主题,指希望养成的习惯;指向,指希望通过习惯养成而形成的品质;习目专题,指按照递进关系把每个习目细化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每月事名,指适合年龄阶段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就这样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出发,螺旋式上升,在生活中反复锤炼,最终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相应的品质。
二、每月一事的基本模式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每月一事”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基本路径,每个主题操作一般分为五步进行。
一是主题开启,营造情境。主题开启,主要是通过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重要节日的庆典等,或者班级的晨会等,宣布每月一事的主题活动月正式开始,使活动本身具有神圣的仪式感。
二是深度阅读,强化意义。通过深度的主题阅读,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主题的内涵和文化背景,明了主题的价值意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精神的引领下自觉地参与到“每月一事”中来。
这个环节之中,精心挑选阅读的内容,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供所有师生选择阅读,是主题阅读的关键所在。根据活动的主题,推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在形式上,幼儿到小学一二年级以童谣、儿歌、短篇故事为主;小学三四年级以诗歌、整本书为主;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以整本书、古文经典为主。
除了结合晨诵午读外,课内深度共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推进师生共读的实践与尝试。老师与孩子们共读一个故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定时举行主题阅读成果分享会,让书中的精髓融化入孩子们的心灵。
在家庭中,亲子共读也可以围绕主题阅读展开。学校通过新父母学校、每周一信、教学开放等形式,向父母推荐相关书籍,建议父母安排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记录与交流自己的阅读。个人博客、班级博客、班刊、校刊、校报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心灵交流的最佳平台。
三是实践体验,知行合一。“每月一事”离不开丰富的活动。但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所有的活动并非单一的、碎片化的,而是分别作为不同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整体课程的有序推进,这些活动既让课程变得鲜活,也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渐体悟和习得,促使习惯养成。因此开展“每月一事”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环节,要特别注重和强调活动参与的全员性、适切性、反复性和实效性。不仅为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而且让学生在多次的实践体验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些知行合一的习惯,逐渐完成人格建构,实现生活的幸福完整。
四是充分展示,各显其能。主题展示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展示的组织形式上,以开放和民主为原则,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可以是班级展示、也可以是年级展示、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举行全校性的展示。这样通过群体的展示与分享,既可以巩固已形成的习惯,也可以给习惯尚未养成的孩子以强烈的濡染。
五是反思提升,评价多元。反思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评定,评价是一个人接受客观的评判。反思与评价,对于实现“践之以行”向“持之以恒”的转变,克服习惯养成的短期行为,重视习惯养成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把遵守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真正把好的习惯烙刻在心里,融入到“血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月的“每月一事”结束的时候,师生都要结合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互相之间也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互评。许多学校按照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与父母共评的形式,采用“日日反思、周周评比、月月表彰”的方法,提高学生时时处处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三、每月一事的操作要点
要使“每月一事”项目卓有成效,除了在思想上对习惯养成高度重视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操作方法。
一是全员参与和系统设计。“每月一事”虽然是以教室为单元进行的,但如果没有学校的顶层设计与全员参与,很难取得好的成效。所以,建立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和班主任及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的一把手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习惯养成的第一推动力。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健全学校校长(副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父母)——学生的管理体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不留空白。学校层面应该做好全年的行动规划与工作方案,每月的月初(或者上月的月底)就把当月(下月)的主题活动方案下发至每个教师,供制定具体的班级活动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做参考。班主任老师或完美教室团队要围绕“每月一事”项目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操作流程与活动方案,科任老师把主题有机渗透到各学科,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数学课上的理性思维、音体美的熏陶感染,都是开展活动的有利途径。同时,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多元、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每月一事”格局。各个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经验表明,学校层面的引领比单个教室的行动更能够整合资源,形成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成长的效果。
二是重点突破和螺旋上升。我们提出的“每月一事”,在科学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交往需求的基础上,没有沿用以往全面铺开、笼统着力的习惯养成模式,而是采取在幼儿园、小学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以及初高中年段审慎选择、分步实施、重点培养、螺旋上升的习惯养成教育模式。配合“每月一事”的主题教育活动,力争使12个习纲主题和36个习目专题都能养的住、养的顺、养的牢。
其划分逻辑是:3-6岁幼儿园阶段,主要以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习惯养成为主;6-12岁小学阶段,以初步的阅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提高能力方面的习惯养成为主;12-15岁初中阶段,以较高级的学习、全面的社会交往方面的习惯养成为主;15-18岁高中阶段,主要以研究性的学习、深度的社会交往和高雅的自我修炼方三是明确要求和鼓励创新。“每月一事”的习纲主题、目标指向、习目专题是相对明晰的,在习目专题之下的行为习惯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所选择为出发点的当月之事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每月一事虽然有明确的主题与专题,但具体操作并不是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时,要在坚持新教育核心理念和卓越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因校而异,因地而异,因月而异。
每月一事,不是仅仅每月做一件事,而是一年12个月,每个月选择1个主题,彼此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符合儿童生命律动的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其实质,是以12个习惯为经,以知识技能为纬,在科学的编织中,让我们的教育因此幸福而完整。它是对生活一串串足迹的综合梳理,对生命一段段旅程的整体观照,更是对人格的一次次用心建构,对幸福完整生活的一天天真诚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