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决策?是因为有很多的选项,并且难以区分优劣。
第一步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的选项都列出来。
但是这时候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我们通常只会考虑能够看到的选项,却容易忽略那些看不到的选项。
举一个例子
你去应聘,老板给了你两个选择,要么就来这里,给你高薪,但是你必须得跟我签10年的合同,不许辞职,要么就别来。
按理说就这两个选项,你从里面选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可以再琢磨琢磨,是不是有其他自己没看到的选项?
我的一个朋友就面临过这样的局面,老板很赏识他,很想让他去,但是又害怕他跳槽,所以想用10年的合同束缚住他,可薪资的确非常高。
他最终找到了第三个选项,他跟老板说,我不要高薪,我来您这工作是因为我想跟您学东西,我可以一分钱都不要,只要让我拜你为师,如果合同签了10年,我消极怠工不干活,那也没用啊。
然后老板同意了,薪资虽然没之前那么高,但也不低,而且两个人结为师徒关系,他自己依旧可以保持自由身,如今已经在公司里当上了二把手。
但是注意,他本身能力就很强,老板也非常非常喜欢他,才会同意,所以你去做类似事情的时候,不要照搬的模仿,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去考虑。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明朝朱棣造反攻打济南城,济南城的守将铁弦面临的选项无非就是带着兵死守或者逃跑。
但是他找到了第三个选项,把朱元璋的神牌挂在城楼上,于是朱棣便不敢进攻。
所以,决策的第一步不是仅仅看到你能看到的选项,而是努力寻找那些被你忽略的选项。
用一句我们熟悉的话,就是你要寻找上中下三策,你能看到的都是下策的时候,你得努力寻找是不是还有中策和上策。
第二步,评估选项。
选项都列出来了,你得挨个的去评估,哪一个选项更好,哪一个选项更差。
这时候我们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先入为主”。
一个高考生,考试之前有一个最喜欢的学校,整整一年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就是这个学校,他空闲之余每天都去查询这个学校情况,高考之前还专门跑过去到那个学校去看。
结果高考超常发挥,成绩可以去比那个学校好几倍的大学,这时候他反而陷入了纠结。
对于旁人来说,就会感觉你不选那个最好的大学简直就是脑子出了问题,但对于他来说,就总是放不下那个心心念念的大学。
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既然我们讲的是科学决策,就得抛弃掉感性的成分,用现实和理性去评估和判断选项的优劣。
你明知道该结束一段感情,但是就是下不定决心,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入为主”的情感因素太重了,这也是很多人纠结的一个来源。
所以,在评估的时候,要学会跳出局内,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现实的利弊,而不是情感的好坏。
用我们熟悉的话,就是实事求是。
第三步,看长远不看当下。
很多垃圾股短期来看不用花多少钱就能买下来,自己似乎不必付出多少成本,但是长期来看,你的赔率基本上就是99%。
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见到便宜的股票就买,结果炒股炒了十年,赔了十年。
有一些股票,可能很贵,但是长期来看发展潜力巨大,短期似乎你要投入很多钱,但长期来看你的收益却会很高。
所以选择选项的时候,多去看看长远,而少去在乎当下的欲望与情感。
用我们熟悉的话,就是深谋远虑。
第四步,找好退路。
但凡是决策,就有失败的可能性,你不仅要考虑哪个选项好,你还要考虑如果自己失败的该怎么将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个决策,就义无反顾的去做,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这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这一步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来说,所谓科学决策,即是计策百出、实事求是、深谋远虑、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