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知道长城的最西端有个“嘉峪关”。终于,在这个7月,我来到这里。
这天下着小雨。雨水让戈壁滩上的芨芨草欣悦得很,草儿纷纷扬起久违的叶梢,有点绿色的影子。这在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嘉峪关,实在难得。女司机说,夏季偶尔下雨,但从来只是星星点点。但今天,一直迎着霏霏雨丝观景,倒也惬意。
我们包车游三个景点,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长城第一墩。
朋友们知道,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与最东边的山海关、中段的镇北关并称长城三大关城。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开国名将、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的地方选址修筑关隘。后来的工程证明,600多年前的冯胜将军在选址上是多么有远见。
关隘的南边倚靠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边连接绵延起伏的黑山,两山最窄处只有15公里。关键是,这里还有水源,叫做“九眼泉湖”,是地下水涌出地表积水形成的湖。
最初,这里只修了一座孤城。随着边地战事频发,军事要塞的防御功能需要加强,经过168年逐渐修筑完善,直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才成为了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使得嘉峪关真正变为天下第一关。
我们的第一个景点是嘉峪关关城。
从关城后门进入,即东门进,一直在关城内穿行,走到西边,西大门正对着戈壁滩,也是正大门。明朝时,出西大门就是关外了。
关城里面布局完善。有将军署,前院为办公地,后院为生活区,将军带有家眷、仆妇等。有戏台,用于娱乐休闲;有关公庙,用于忠义孝廉、保家卫国等节操教化;有点将台、操练广场,有帅旗、战鼓、炮台,更有一道道门楼、箭楼、瞭望台,等等。
第二个景点是“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位于关城北边7公里处,因修筑于约45度的黑山山脊上,形似倒悬的手臂,因而得名。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城堡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了一道长15公里的夯土墙。悬臂长城是从关城向北延伸到黑山山顶的一段长城。
我们沿着这段陡峭的长城一直向上爬,爬过两个烽燧便停止,返回了。1987年,国家重新修复了这段长城。
第三个景点是“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向南延伸的一座墩台,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距离关城7.5公里。
墩台矗立在讨赖河边56米的悬崖上。
讨赖河发源于祁连山,是祁连山雪水融化而成的河流,河水深深切入山谷,两岸是悬崖峭壁。河水很宽,“第一墩”对岸是茫茫戈壁。如果,塞外敌军进犯中原,必须跨越讨赖河天险。
游完整个嘉峪关,终于明白,“关城”如同一把锁头,“悬臂长城”和“天下第一墩”如同南北两端长长的铁链。铁链般的长城向南延伸到祁连山讨赖河悬崖之上,向北的长城直到黑山重峦叠嶂之巅。
嘉峪关不是商贸重地,是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要塞,像一把锁钥牢牢锁住了塞外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突厥等军队要想通过这样复杂庞大的关隘,实在难上加难。
嘉峪关关城参观结束,临出大门,有一座“长城博物馆”。从中了解,中华大地上曲曲弯弯的长城加起来,总共有5万公里。
长城始建于西周,历经20几个朝代,直到明朝,绵延了2000多年。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工程。在工程总量与耗时之长而言,是世界之最。
参观完长城第一墩,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我把冲锋衣紧紧裹住,最后回望一眼长城第一墩。更加明了,千百年来,戍守边疆的将士身处荒漠之中,远离故土,为国守边,经年累月,他们,虽没有名留青史,却是真正的英雄。真想,为他们掬一捧热泪,发一声赞叹。